天津北方网讯:9月23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召开“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新闻发布会。会上,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洁介绍了本市积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2024年,天津市正式建立了“三医”协同机制,定期协调商议重点改革事项,凝聚改革共识、破解改革难题,推动医改工作落地见效。近两年,本市家医签约按人头总额付费和滨海新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获评全国医改十大创新举措,滨海新区获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改革成效得到国家层面认可。
“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和区域功能定位,我市着力打造‘以中心城区为主体,滨海新区、静海团泊片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高水平卫生健康资源聚集区,推动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能力。李洁介绍,本市在城区试点组建10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在涉农区组建10个紧密型区域医共体,打破机构间壁垒,统筹区域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医疗卫生机构,协同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便、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健康服务。
2025年上半年,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向区属医疗机构长期派驻医师1200余名,医联体内牵头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派出专业技术人才2.45万人次、管理人才239人次,指导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1项,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同时安排792名基层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双向提升服务能力。
李洁介绍,各区积极建立医学影像、检查检验、心电及病理诊断等资源共享中心,全面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2025年上半年,全市提供资源共享服务33.9万人次,减少重复检查,提升就医效率。上半年,紧密型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患者7.1万人次,同比增长60%,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
本市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建立运行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23-2024年,累计调整医疗服务项目982项,重点调降CT、核磁、PET/CT、检验等项目价格。患者住院次均费用和自费比例逐年下降,有效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此外,优化编制和人才保障,重点向临床一线、科研人员、短缺人才倾斜,加大儿科、精神卫生等薄弱学科的用人保障,补齐学科发展短板。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助力本市公立医院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居民市域内就诊率多年保持9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本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564支,1047名上级医院医师编入团队,全科、专科医生共同协作为512万签约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铸牢基层健康网底。9个涉农区每家基层医疗机构打造1支金牌家庭医生团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李洁介绍,本市在基层医疗机构布局特色专科服务网络,建设社区疼痛门诊102家、基层糖尿病规范化门诊154家,增设儿科服务259家,建设胸痛救治单元253家、胸痛救治点268家,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管慢病、看专病、救急病。同时,将防治关口前移,持续开展心血管、脑卒中、慢阻肺、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倡导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开设体重管理门诊(体重管理中心)100余家,控制慢性病重要危险因素。2024年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7.54%,实现12年连涨。
2025年,市卫健委实施了卫生健康为民服务16项举措。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完成市环湖医院天塔院区改扩建工程及市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心建设。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取消门诊预交金、大力推进免陪照护、增加血液透析和儿科服务供给、加强婴幼儿托位建设等为民服务举措,切实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
李洁表示,本市将继续以区为单元,全面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入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开展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根本落脚点,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健康期待,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再上新台阶。(津云新闻记者 赵颖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