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猫是走向衰亡的物种吗?被誉为“熊猫之父”的潘文石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率领的研究小组通过对秦岭大熊猫长达13年的野外和实验室研究,发现秦岭大熊猫的DNA多样性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在最新出版的大熊猫研究专著中,他首次披露了这一发现。
今年64岁的潘文石自1980年以来从事大熊猫、白头叶猴等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和野外考察,取得卓越的成果,先后获国际国内近十项大奖,其中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世界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最高奖项Paul Getty奖。
潘文石通过给野生大熊猫佩戴无线电跟踪颈圈,从而取得了大熊猫的活动地点、活动概率、季节性迁移、扩散路线、巢域与领域、发情、交配、产仔、觅食等数以万计的最直接而可靠的数据,还利用大量的地面调查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分析了大熊猫的栖息地和空间结构。他们首次分析了现存大熊猫种群在总体上的遗传组成,最终得出了这一结论。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20世纪中叶,大熊猫的分布格局及数量减少只是这个物种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的短期反应。”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地质记录表明,大熊猫曾经分布于整个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化石记录还证明,大熊猫在越南北部、泰国北部和缅甸东部也有出现。直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初,大熊猫仍分布于鄂、湘、川三省边界七八个县的山地中;20世纪中叶,现存的大熊猫才被局限于我国中西部的6大山系中。
潘文石认为,大熊猫要继续生存下去,除了必须依赖于自然力和其本身的遗传潜力外,还必须有人类的真诚爱护和精心管理。他说:“就大熊猫栖息地的丧失和种群数量下降而言,20世纪后半叶是大熊猫进化史上最严峻的阶段。但就人类保护这个物种所做的努力及所取得的进展而言,却是有史以来做得最好的。”(记者 黄革 刘水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