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代名舰———中山舰经过修复,今天向世人撩开了神秘面纱。
湖北船厂特制的船坞上,在江底沉睡达58年之久的中山舰昂首静泊。排水量达780吨的船体,长62.48米,宽8.99米,船壳下部漆成棕红色,上部为蓝灰色,庄重醒目。
记者沿着窄窄的舷梯登上战舰,船头舰尾各有一门主炮,威严的炮管伸向远方。舰舷两侧,共配置4门舷炮,了望台上另有两挺乌黑锃亮的机关炮。中山舰长年沉没江底,船上的甲板、窗舷、管道、栏杆乃至船体外壳及铆钉均遭江水腐蚀而无法修复。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中山舰修复设计》和《中山舰保护方案》,一一重新“克隆”复制。
在上甲板的中间,有一套带有卧室和卫生间的船舱,这就是著名的“大官厅”。1922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蒙难的危急关头,毅然登上中山舰,当时就工作生活在这里。眼前,“大官厅”的主要摆件或已修复,或已仿制。客厅里放着一张长方桌和六把坐椅,椅背上刻有蝙蝠图案。卧室内有床架和书柜,卫生间里一只日式浴缸用紫铜整体铸浇。出“大官厅”,沿梯往上攀登,就是船长室和驾驶舱。舱内,舵盘、指南针、汽笛拉手和铜制的喊话筒均保持原样。透过驾驶舱明亮的玻璃,可以看到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的主甲板。
在主甲板的右舷通道上,有20多平方米的原装木甲板,竟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可惜经过江水近60年的冲涮浸泡,木条均已开裂。但恰恰在这方甲板上,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将士在长江金口水域上和日寇敌机展开过激战,右舷通道被炸弹直接命中。高低不平的甲板上当年轰炸留下的两只弹坑已完整地修复。它们记录了中山舰喋血鏖战、含恨殉难的史实,舰长萨师俊等25名官兵也在这场战斗中血祭长江。
在中山舰的底层,当年使用过的一台锅炉已经修复,主、辅机的20余套设备也已除去尘圬,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汽轮机因曾遭到毁灭性的撞击,至今还未“上岗”。在兵士曾工作和生活过的舱室内,记者看到了他们当年使用过的锅台、冰箱、条桌和帆布吊床。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馆长叶俊之向记者介绍了修复保护一代名舰的具体情况。就我国国力而言,要新打造一条中山舰级别的炮艇易如反掌,要修复一艘建于20世纪初的“文物”式的战舰却遇到了许多困难。在缺少档案的情况下,各方专家反复论证研究,广泛收集散失资料,寻找中山舰幸存者,终于基本做到“原汁原味”、“修旧如旧”,恢复到1925年命名时的原貌。如船体外板更换262平方米,仅为全船的22%,但8门火炮、4艘救生艇、驾驶室、无线电房、机舱棚、烟囱、桅杆等只能全部仿制。好在中山舰出水时,打捞清理出3000多件文物,可供修复仿制时参照。
这些文物目前已在最新落成的武汉博物馆对外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