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连续有几家上海本地的营业部远走它乡了,尽管迁址大多是悄悄地进行,但券商不约而同调整营业部布局的意图却显露无遗。
先是国泰君安去年就开始卖掉了7家营业部,其中1家地处上海,接着申银万国在上海的2家营业部分别投奔兰州和乌鲁木齐,现在东方证券又传来消息,准备在上半年将上海的3家营业部关闭,分别迁往广州、杭州、长沙三地……
对于这些动作的出发点,身处其中的营业部管理人士看法也有几分相似:本地营业部太过密集,而外地却没有公司的网点。尤其是对于申银万国和东方证券来说,分别在上海有53家和30家证券公司,占营业部总数的比例很大,因此,调整网点,向没有营业部的地方辐射就是当务之急了。东方证券表示,今后一方面会争取新设营业部,但另一方面还会继续调整布局。
不过各家发展思路略有不同。东方证券对于营业部的考虑主要着眼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发达地区,申银万国迁往兰州和乌鲁木齐则明显有向西部拓展的意味,毕竟广大的西部市场不仅可以发展经纪业务,大量的投行业务也需要一个有形网点的支撑。
就在上海本地券商把眼光投向外地的同时,不少异地券商却瞄上了上海,特别是一些新成立的经纪类券商,由于新设营业部很难得到批准,他们除了采取收购、互换等办法外,还将总部迁往上海,增加业务辐射范围,例如汉唐证券等。3月底中银国际证券公司在上海成立。至此,注册在上海的证券公司达到12家。
据悉,本地券商想出去,外地券商想进来,这种“围城”现象同样在深圳等营业部比较多的地方存在。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处两地,同时这两个地区每年的交易额总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地方,因此那些由地方军团转变而来的券商扩张的首要目标就是在这些地区落下棋子。
不过调整布局并不像说起来那样容易,就成本来说,开设一家营业部的成本多在1500万元左右,这还不是条件最好的,加上去年行情不好,所以外迁的一些营业部也容易发生亏损,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情况应该有所好转。
数量与布局的变化不仅仅是表面现象,它同时也酝酿着一种新的管理思路的突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没有一家券商可以说自己的管理方式是成熟的,但无情的现实是,如果一家营业部出了问题,整个公司就可能被拖跨。
申银万国在年初就确定了营业部“扁平化管理”的思路,目前这套管理思路正在紧锣密鼓地付诸实施。据悉,在3月底,上海以外地区的营业部的管理权就收归总部,今后地区管理总部的权力有所减弱,其职责将主要为监督、稽核、服务等,据称这项举措是为了实行跨区管理、进行统一调度。
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此次申万对于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该公司对所辖108家营业部的财务主管实行大面积的轮岗和岗位交流,就具体做法来看,包括同城营业部财务主管直接进行轮岗,对跨地区的营业部财务主管进行几个月的交流。据悉,此次营业部轮岗中,营业部经理和财务主管两人中必须有一人得调动。
东方证券最近也在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该公司市场经纪管理总部的的副总经理徐卫表示,他所在的部门正在进行“事业制”的改革,过去对于营业部的管理是条线划分的,也就是说,财务部、人事部、电脑部等都对营业部有管理权,市场部仅仅是对业务的管理,现在他们的职能将转变为经营管理综合体,内部相对独立核算,而这种经营方式也会为今后成立相对独立的经纪公司打下基础。另一位经理杜卫华举例说,去年公司有一家营业部实行了ISO9001质量认证,很见起色,今年5月起将逐步在该公司其他营业部内推行,在人员方面营业部员工也将定岗定编,对业务流程进行制度化管理,同时设置一些营销人员,加强营销理念。
正如一位营业部经理所说:2000年行情好的时候,各家都增加营业部面积,但现在需要改进的不再是营业部的面积,而是市场份额和经营理念,所以要统一管理、要优化布局。他特别强调,这点很重要,尤其是在外资券商即将闯进家门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