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网消息:还未到达目的地,记者一行4人就已经闻到了一股难闻的气味。等到了那些私炼沥青的场所,整个空间几乎都被阵阵浓烟所笼罩,别说深呼吸,就是透口气,都显得有些困难。
汽车沿着东上公路向南行驶,沿途可以看到在路边的一些房屋墙壁上写有“出售沥青”等字样。一些成品沥青甚至就堆放于院中,而炼完沥青后的残渣干脆就放在路边。一位当地老百姓告诉记者,这里的销售模式基本可以用“前店后厂”来形容。“你们从大道边左拐,驶向一条小路,可以直接到达私炼沥青的‘生产车间’”。
靠近“生产车间”时,几个正在干活的工人见到记者等几个陌生人,便立刻分几个方向走开了,在记者的努力劝说之下,隔壁一家“车间”的两个工人终于与记者说了会儿话。
在现场记者看到,前后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多达5处炼沥青的小“生产车间”,这些车间几乎都紧靠着池塘,也许是方便取水吧。烟雾几乎是此消彼长,天空几乎被淹没于浓烟之下。据一位当地人介绍,现在时间还是早,如果在19:00以后,炼沥青的“车间”将更加“壮观”。
站在路边,似乎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因为,拥有沥青“生产车间”的池塘和草木几乎是“惨不忍睹”。
靠近“车间”的一处池塘,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类似粉末状的物体,水已经变成了暗褐色,而原本在池塘边的一些草木几乎荡然无存了。同样的情况,几乎在每一处炼沥青的“车间”旁的池塘都可看到。
“我家住在隔壁一个村,每次路过这里的时候,我都感觉受不了,这里的空气让我实在无法痛快地呼吸。”陪同记者前来暗访的潘先生对记者说,记得以前,这里的池塘都可以看到鱼,现在别说鱼了,就连草都不可能生长了。“随着私自炼沥青的人越来越多,我住的地方每天在傍晚的时候,都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
“老板现在不在,如果你想买沥青,只能找他,今天是我第一天上班。”一位操着外地口音的工人对记者说,他们的生产规模都特别小,一天下来,大约能炼出300公斤沥青。“我们一共有4个人干活,两个人一班,每次干活的时间都是24小时。”
据一位与记者搭讪的人说(后来经证实,他是这里一处沥青“生产车间”的老板),这里的沥青大约售价为920元/吨,比市面上正规的厂家能便宜200元。而“生产原料”———废毡布的回收价格却只有300元/吨,这种废毡布在前几年甚至不要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