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假期中,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林媛容每天早早就赶到广西图书馆,在书海中寻觅欢乐。“平时比较忙。春节,正好静下心来看看书,”林媛容说。
上个星期正是中国传统春节,全国放假7天。但不少中国人并没有把全部时间用来休息和走亲访友,而是用来学习“充电”。他们逛书店,上书吧,参加培训,走进图书馆,把自己融入知识的海洋。
广西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家周可达教授说:“当前在中国,学习没有节日,读书不论老少,全社会都以读书为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读书习惯。”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些学者认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入世贸组织后又面临许多新的课题,需要在学习中解决。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决定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浙江、陕西、广西等省区纷纷制定具体措施,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尽快形成。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读书。许多古人更是以读书、写书、藏书为乐。“活到老,学到老”等治学格言,中国男女老少均耳熟能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读书学习成为广大中国人提高自身修养、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他们认为,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作出更大贡献,实现自身价值。
中共十五大以来,中国各级组织部门组织了3700万人次的干部,参加各种形式的脱产学习和培训。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干部总数的九成。
“除了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我还坚持每天看一小时的书。”在南宁市行政部门工作的张欢畅女士认定“开卷有益”。除了专业书,小说、历史、经济等书籍,她都喜欢翻一翻。
全民读书促进了中国图书市场的空前繁荣。去年,中国共出版图书17.888万种,比上年增长12%;实现销售收入726.8亿元。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说,中国已步入世界出版大国的行列,并正在向出版强国迈进。当前在中国书店,最畅销的是“励志书”。去年出版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在中国掀起了抢购热潮,发行超过100万册。
“现在工作压力大,经常需要自我调整,”在一家外资公司工作的蒋晓智说,“读书,可以帮助我获得心灵的安静,解决工作的难题。”
蒋晓智和妻子约定:不论生活如何艰苦,也绝不放弃每个月的购书计划。他们每个月都会购买《读者》、《新周刊》等杂志及自己喜欢的各类图书。购书费用不低于200元,仅次于伙食费。
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人均购书花费55.9元,比上年增长5.5%。而这尚未统计在互联网上购书的费用。
目前,在互联网上购书、看书的人越来越多。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显示,中国上网用户人数达5910万人,66%的用户在网上购物,其中排在首位的是书刊,占三分之二强。
“每隔几天,我就会到网上看书,一看就是一个晚上。”林媛容说,一些网站不仅提供几十类,几百种图书的共享资源,还定期公布图书排行榜并配以新书介绍。“一个不学习的社会,是没有前途的社会,”周可达说,“目前,中国人正以学习为荣,努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终将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