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河南文物工作在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加强保护,发挥优势”的工作原则指导下,一方面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努力发挥河南的文物资源优势,将建设文物景区、发展文物旅游作为促进河南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
新世纪第一年,河南旅游业捷报频传,“五·一”长假,全省旅游直接收人27.8亿元,占全国的1/10,“十·一”黄金周,河南旅游业实现社会综合经济效益137亿元,创历史新高,郑州、开封、洛阳沿黄河“三点一线”成为全国著名的黄金旅游带,人们欣喜地用“古韵新风靓中原”来形容文化旅游带给河南的新变化。而就在两年前,这个以文物资源丰厚著称的大省,旅游业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全省接待海外旅游人数位列全国第20位,旅游外汇收人居全国第17位,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掘和拓展。还是那片古老的土地,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河南省确立了发挥古文化旅游资源品位高的优势、把河南建成文化旅游大省的旅游发展战略,找准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巨大的文物资源优势被发掘出来,为发展河南旅游事业、树立河南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河南省文物局局长常俭传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记者日前深入到河南省采访了解到,以文物为依托的河南旅游业有了长足发展。全省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努力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纷纷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争创内涵丰富、环境优美、服务优良的精品景点,不仅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且直接推动了各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河南文物工作已初步呈现出“保”“用”相济、良性发展的喜人局面。
几多困惑文物如何“保”和“用”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泽民总书记在河南视察工作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河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果然名不虚传,很多历史传说和记载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据。河南是中国历史上22个朝代的建都之地。历时长达2200多年。全省现已查明的有价值的文物点2.8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6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00余处。拥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1座。在中国七大古都中,河南占安阳、开封、洛阳等三座。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使这样一句话广为流传:“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河南。”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通过河南文物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河南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在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文物资源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却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途径,许多有价值的文物点和精美的文物藏品“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本来就如车之两轮、乌之双翼,文物利用的滞后使文物工作步人“领导不支持,群众不理解,社会不关注”的被动境地。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把依托河南丰富的文物资源、增加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作为基本原则,并确立了发展郑、汴、洛沿黄河“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的战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利用文物资源,大力发展文物旅游,被置于关乎全省发展大局的地位。
“竹外桃花三两校,春江水暖鸭先知”。1998年,河南省文物局就开始在认真反思得与失的基础上,着力调整工作思路,把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制约河南文物工作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在文物的'保'和'用'的关系问题上思路不清楚。河南最大的旅游优势是文物,不能合理地利用这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最大的浪费,我们应当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以保为用,以用促保,使保护和利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河南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做贡献。”河南省文物局局长常俭传这样反思。
他们派出了4个调研组分赴华东、东南、西南、西北,考察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来查找自己的不足,接着又连续召开了老专家座谈会、中青年专家座谈会、市地文物局长座谈会及与省旅游局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国家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手抓抢救保护,一手抓管理利用,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物保护新体制,确保河南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贡献”的文物事业发展总体发展思路。同时,对于文物工作中的保护、利用、改革、发展四者的关系也进行了认真探讨,确立“"保护为本,注重利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死保不保死,利用不惟利,改革不出格,发展是目的”的工作方针和原则。观念一变天地新。在理清了发展思路之后,河南省文物系统的干部职工焕发了空前的干事创业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