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网专稿:党的十六大在报告中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明应全面发展的,是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中最津津乐道的一个关键词或者叫热门词汇。从内涵上来看,小康社会对中国人民来说无疑具有深厚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的。因为她向人民展示的是一个富庶、文明、体面、民主、秩序的社会。近日,本网记者就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明走访了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李毅教授。
 |
| 李毅教授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
做为长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李毅教授对小康社会的文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小康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统一的社会。她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还必须有富足后的思考和进取;她不仅有精神上的崇高,还必须有保障道德和社会文明的政治文明。仅满足于物质文明的小康建设,中国只能算是一个富国,只有协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才能称得上是强国。
李毅教授说,小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经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一直到十五大实现的三步走,实现现代化,温饱、小康、现代化。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走了前两步了。在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这种小康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讲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地。所谓低水平,就是,现在仅仅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低水平。不全面的就是因为中国现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的成果,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就是现在全国还有3000万,温饱问题没有完成解决,城镇还有将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社会保障水平线以下。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有温饱解决的,但是遇到天灾人祸,温饱就有可能成问题。
民以食为天,百姓的吃占整个消费相当大的比重,李毅教授用“吃”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比如你这个月花100块钱,但是你60块钱都用在吃上面,能不能说明你现在的生活还很困难呢?根据联合国粮组规定。60%到50%之间是勉强度日,我们叫温饱。60%以下,就是50%到40%就认为是小康。40%到20%,就认为是富裕。而我们在20世纪末达到的小康水平就是以这个标准衡量的。
“因此,所谓全面建设就不是片面建设或局部建设。小康社会绝不是一个小农的概念,而是一个现代化的概念。或者说相对于小康人家,小康社会是一个更加宽广、更加文明、更加殷实、更加开明的理念。”
“我想过去我们开始讲的小康,是从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来讲的,群众里边所流行的小康生活、小康之家,比较饮食等等,十六大讲的,并不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指标,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经济体制改革,包括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人类的全面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等等,等于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要求。报告最后有一个很好的概括,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概括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文明全面发展。”李毅教授说。
看来,如果仅仅把小康理解为物质上的殷实和生活上的富足,那是片面的小康;如果还只是满足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部分人先富起来”,那是局部的小康;如果没有制度的文明和政治的文明与开明,那是一个缺少民主和人权的封建的小康人家(如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和“文景之治”),只有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筑起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统一的社会,才能说真正实现了小康社会。(北方网记者/刘雁军 摄影/王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