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支队战士和联防队员共同巡逻 |
北方网专稿:在天津的北辰区,有一座700年历史的古镇--宜兴埠。它是远近闻名的明星小康镇。镇上,驻着一支武警部队--天津武警总队六支队。六支队组建13年,在宜兴埠驻了13年,和宜兴埠人民的警民双拥共建搞了13年。13年里,六支队的官兵换了十几茬,宜兴埠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警民之间浓浓的鱼水情却越来越深厚。军地双方先后被命名为“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1年,武警六支队被武警总部评为“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宜兴埠镇被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六支队:为驻地人民服务是我们的义务
 |
保一方平安 |
 |
关爱敬老院的老人 |
宜兴埠地处城乡结合部,交通发达、经济交流较多,社会治安也较为复杂。六支队把搞好驻地治安、播撒精神文明当作自己的义务。六支队坚持派出巡逻小分队,配合驻地公安部门维持治安,震慑犯罪。同时,六支队发挥自身优势,选派骨干为全镇治安队员进行技术训练。
六支队的20多个法制宣传队也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普及法律知识,宣讲文明的生活方式。官兵还重点帮助镇上的100多名“两劳”释放人员,使他们懂法守法。
镇上的个体户王某,致富后迷上了赌博,荒废了生意,家庭内部也起了矛盾。六支队官兵一有空就来到他家,反复讲解赌博的危害。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下决心戒掉了赌瘾,并多次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奉献爱心。
官兵们了解到,由于商品大潮的冲击,有许多初中生辍学经商。仅96中学就有97个孩子辍学。官兵们分头走访,晓之以理、洞之以情。一次不行,就跑两次、三次……终于使这些孩子全部回到校园。
13年来,支队先后为镇上义务服务30万人次,在大型工程建设和环境治理绿化中,都可以看到橄榄绿的身影。十中队团支部资助宜兴埠小学12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工化中队13年如一日关心照顾敬老院的老人,与他们结下深厚的情谊。
镇属10个街道与各支队所属10个中队,58个村民小组与58个班结成对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严密的共建网络。在官兵和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镇居民都以成为守法户、文明户、模范户为荣,处处严于律己,守法用法讲究文明。宜兴埠也成为天津市首个法制文明镇。
宜兴埠镇:官兵们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
今年“八一”节前,宜兴埠送来慰问物资 |
 |
敬老院的老人也来到警营看望官兵 |
宜兴埠的干部群众也把六支队官兵当作自己的亲人,想方设法支持部队建设。
炎炎夏日里,街道给中队送来空调机,为营区带来清新凉爽。
数九寒冬,镇里投资20万元,为支队安装取暖设备,为官兵们带来暖暖春意。
镇里投资70万元帮助支队建立蔬菜生产基地,解决官兵吃菜难的问题。
近年来,镇街相继投巨资为部队建局域网、修建营房宿舍。
今年4月,新一届镇领导班子来支队现场办公,现场拍板投资30万元,改造19间住房,为随军家属解决生活问题,解除部队干部的后顾之忧……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可能宜兴埠人民都说不清自己做的这些好事了,可支队的官兵们却一件一件清楚地记着。
为丰富官兵的文化生活,镇里为官兵们建设电子图书馆,帮助支队建立了400人的威风锣鼓队。这支锣鼓队先后参加市、区表演300多次。
通过警民双方基层党组织的学习交流,大家认识到只有不断拓宽渠道,创新共建形式,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使警民共建保持长久的、强大的生命力。
警民双方加强了信息共建。支队兴建局域网,镇里投资10万元购买了设备送到部队。镇里派来专业人员,为支队官兵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使60%的官兵掌握了基本的电脑技术。镇里还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5万元,作为支队开展科技练兵的奖励基金,调动了官兵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六支队还利用自己信息渠道方面的优势,帮助镇里引进了投资1200多万元的“盛达盒制品公司”,为镇上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3年的共建历程,13年的风风雨雨,铸就了六支队和宜兴埠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真情,也铸就了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辉煌成就。
宜兴埠镇党委书记沈志勇说:“支队为宜兴埠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子弟兵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就更要让官兵们过上好日子。”
支队负责人说:“驻地人民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需,六支队全体官兵非常感动。我们一定要站好岗,执好勤,用实际行动回报人民的深情,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记者:元冬维/通讯员:肖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