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海
今年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苏文茂先生从艺60周年。60年来,苏先生经历过风雨磨难,为艺术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它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相声艺术,为“曲艺之乡”增光添彩,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作为演员,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欣慰的呢?
那是前几年,当时一位中央领导在接见中央电视台相声大赛获奖演员和评委时,曾握住苏文茂的手深情地说:“你很儒雅啊……”
儒雅,这是对苏文茂相声艺术的准确概括,是他的特色和灵魂,是他区别于他人、自立于艺坛的风格要素,也是浸润他一生、体现于他的言行之中的人格之美。
在当代曲坛,他是“文哏”的杰出代表。相声本是大众艺术,产生于市井之中,属于通俗文艺的范畴。许多相声大家都努力提高其文化品位,使之做到雅俗共赏。苏文茂的相声艺术集中体现了这种追求。他坚持“四不说”:涉及残疾人的不说,有违伦理的不说,格调低下的不说……在他的表演中,绝没有拿聋子瞎子找乐的段子,为不伤大雅,宁可少一些笑料也在所不惜。所以,他的相声很“干净”,有品位,幽默含蓄,儒雅大方,成为雅俗共赏的典范,尤其受到高知识阶层的喜爱。中顾委成立庆祝会,全国省长会议,宣传部长会议等层次很高的庆祝活动,都请他参加演出。有一次明确规定不上相声小品,著名的小品演员都客串唱歌或演奏,但唯独让苏文茂先生演出了《批三国》。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苏先生艺术上的文雅,绝不是模仿他人,学而得之;更不是与人格无关的单纯技术上的追求。他的艺术和他的作人,是高度统一的。他坚信艺术是人格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艺术。我们看他在生活中如何从艺,如何做人,就知道他的艺术为什么是那个样子了。
他艺德高尚,律己极严。五十年代后期,苏先生随团赴河北演出。有一天苏先生正要上场,团领导跑来告诉他,刚接到电报,他的二女儿突然去世了。这消息像晴空霹雳一样把他打蒙了。但做演员的本能使他很快清醒过来,坚持上场,而且演出照样很成功。在观众掌声中,他回到后台,一头扎到床上大哭不止……他一生都是这样,不管个人有多大困难,也决不能误了演出,晾了观众——这种敬业精神实在让人敬佩。
1981年全国曲艺汇演后,获一等奖的节目赴成都演出时,苏先生的节目攒底。苏先生演到半截,突然停电,剧场内一片漆黑。要换了别人就会停下来,等来电再演。可苏先生不,他照常演下去,观众一点不乱,还有人在台下用手电筒照着他,演出效果非常好。观众掌声热烈,还“翻头”加演。第二天,成都文艺界一致赞扬苏先生的良好台风。
他待人宽厚,善良而又胸怀开阔。本来他是著名艺术家,收入可靠,应该过富裕的日子。但长期以来,他的日用一直较紧,这是因为他养着很多亲戚。自己的寡母不要说了,还包括姥爷姥姥,舅舅,以及前妻的母亲,他都接来,长期共同生活,负责养老送终。而他的工资待遇,由于历史原因,又偏低。别人都说不合理,他却平平静静,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他对同行非常友善,从来不说别人的坏话。共同演出,他总是顾全大局,决不搞互相“刨活”那一套。比如他演出中场时,后边的演员演什么,“翻头”演什么,他就尽量避开,让后边的演员能够出彩儿,使整个晚会完美,表现出一种宏大的气度和高尚的情怀。这是与儒雅的品质一脉相承的。
苏先生从来不同意徒弟们为他做寿。但今年,他破例了。因为他徒弟收徒,同时也为他拜寿,他认为这是最好的寿礼。他说,个人并不重要,艺术的传承才是大事。徒弟收徒,艺术后继有人,就是他生命的延续。
苏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视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家。60年来,他一心一意,念兹在兹;呕心沥血,心不旁骛。这种执著的精神是极为动人的。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感叹,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作者为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