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网消息:明晚,当尖利的警报声在夜空中回荡时,市民们不要慌张,这是本市正在进行防空防灾警报试鸣。这次警报试鸣,除增强市民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之外,还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重要信息:警报声响起不仅仅是因为战时的空袭,当遇重大灾情时,覆盖全市的警报声也会及时提醒人们立即规避和自救。
突出防灾功能
增加警示信息
据市人民防空办公室负责同志介绍,此次试鸣的警报信号采用音响警报和语音、文字警示信息形式发放。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警报试鸣增加了防灾内容,去年叫做防空警报试鸣,今年称之为防空、防灾警报试鸣,虽然只是两字之差,其内涵却扩展了。
通过这次试鸣要告诉人们,当发生地震、海啸、严重汛情、重大化学事故等重大灾情时,防灾警报就会响起,同时,市防灾应急指挥中心会立即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寻呼、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按防灾警报类型发布灾情警示。
市人防办法制宣传处副处长王伟愚说,本市作为沿海特大城市,又处在“首都圈”防空防震重要部位,组织这次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意义十分重大。本市地处九河下梢,各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门类繁多、分布面广,面临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灾害威胁的情况不容忽视。加强防灾工作,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和救援机制,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此次试鸣增加防灾内容,就是提高防灾应急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晚间鸣放声响
全时全位示警
此次防空、防灾警报试鸣范围是市内6区全域和塘、汉、大、新6区及三县主城区。警报鸣放的具体时间是9月20日晚21点至21点20分。
今年试鸣特意选在了晚间进行,这是基于防敌空袭和灾情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来设定的,因为空情和灾情在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夜间鸣放就是考虑到了防空袭和防灾救灾的实际情况,为的是提高全时段的示警能力。
由于本市在原有警报设施的基础上,加大了投入,调整了布局,新增了警报器设置点位,加上晚间城市噪音相对较小的因素,今年的警报音响覆盖面要大于去年,音响分贝率也要高于去年。
试鸣意在演练
注意识别信号
本次试鸣是在非紧急状态下组织的一次演练,群众无需任何行动,只要求大家到时注意接听警报音响,并注意识别3种警报信号即可。
市人防办同志特别提醒广大市民,一定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尤其是当时在商场、影剧院、车站、机场、码头、公园、饭店、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公民,听到警报音响后,不要慌张,不要拥挤乱跑;企业工人要坚持生产,并要落实安全措施;汽车驾驶员要集中精力,服从交警指挥,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居民应照顾好婴幼儿童,避免受到惊吓;对老人或病人更应加强监护,必要时可暂时关闭门窗。
如果未来一旦遇有真正空情或灾情的时候,则应采取如下行动:收到预先警报信号后,要携带平时准备的应急包(应急包里应备有方便食品、饮水、应急药品、手电筒,有条件的也可携带少量衣被和自制的防毒器具等),要按照统一部署实施紧急疏散或进入临近的人防工事隐蔽。在收到空袭或灾情警报信号后,应关闭防护工事密闭门,来不及进入工事的人员,要离开建筑物,利用地形地物就近就地疏散隐蔽。
在收到解除警报信号后,应及时有序地撤离隐蔽场所,以便人防专业队利用空袭或灾害暂停的时间内迅速展开消除空袭或灾害后果的抢修抢救工作,为预防再次空袭或再次发生灾害做好必要准备。
构建指挥平台
应对突发灾情
市政府明确赋予了人防部门承担防灾应急工作的职能,在政府的支持下,本市率先组建了全国首支省级紧急救援队,并于去年建成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很高,国内一流的防灾应急指挥中心,人防部门承担防灾应急职能从手段到能力都有了量和质的提升。
在非典疫情出现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启动防灾应急指挥中心,该中心完成了数万条信息的汇总、分析、报告,组织召集紧急会商和协调会议,及时有效地组织了社会预防工作,为天津在最短时间内把疫情遏制住发挥了市级指挥平台的作用。目前,本市已在防空、防灾一体化方面进行了长期实践和有益探索,应急救援体系也得到逐步完善。
今后每年9月
警报都将试鸣
市人防办同志介绍说,在和平时期进行警报试鸣,在增强“国无防不泰,民无防不安”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普及防空、防灾知识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通过试鸣来检验防空、防灾警报组织指挥体系建设和设备设施配置运行状况;试鸣程序的实施运作也是一次对人防指挥作战人员处置紧急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实战性锻炼。
2002年,本市按照《人民防空法》的规定,进行了解放以来首次非紧急状态下的全市范围内警报试鸣,今年是第二次。经市委、市政府和警备区领导批准,警报试鸣将作为一种加强防空、防灾建设的重要措施,长期坚持,形成制度,今后每年9月份的第3个周末,也就是每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都要进行一次防空、防灾警报试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