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崇敬之情从全国各地来到毛主席纪念堂,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说:心中的红太阳永不落。
他们说,看到您,就知道活着的意义所在;他们说,看到您,就知道了前进的方向……
———毛岸青邵华
在毛主席诞辰110周年的前一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地平线上升起时,天安门广场上就已经聚集了很多人。虽然冬季的清晨寒风习习,但丝毫不能阻挡人们心中的热情。大家仰望着五星红旗在在祖国的心脏徐徐升起,虽然观旗者当中大多数人素不相识,但在这一刻却伴着音乐同唱一首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升旗仪式完毕后,很多观旗群众向毛主席纪念堂走去,一位姓刘的先生说:“我是湖南人,来北京出差。明天就是毛主席110周年的诞辰了,所以想来看看升旗仪式,然后去瞻仰一下毛主席的遗容。毛主席是我们湖南人的骄傲!”
早上7点多钟,很多群众聚集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入口处。大约8点30分左右,当卫兵打开纪念堂入口的大门时,人们自动排起了长队,队伍当中有老人,有儿童、有学生,有三口之家、有老少三代,还有来自各地的农民。
从开馆起,在毛主席纪念堂东门前排队参观的人就络绎不绝。人们手捧鲜花很有秩序地排队走进毛主席纪念堂。在前厅,参观者将手中的鲜花敬献在毛主席雕像前,鞠躬致敬,然后依次走进中厅,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九十年代的孩子毛主席是我们的伟大领袖
一位母亲带着9岁的女儿走进毛主席纪念堂,母女俩的手中各捧一束鲜花,毕恭毕敬地在毛主席的雕像前鞠躬行礼。小女孩说:“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母亲说:“我教育孩子一定要有爱国之心。因为没有爱国心的人就是没有骨气、没有志气的人。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以智慧实现了伟大的理想。所以我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热爱祖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还要树立理想,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八十年代的青年人我对主席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走下毛主席纪念堂出口的台阶,他若有所思对记者说:“我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我已是预备党员,明年四月即将结束预备期。今天来这里看看,收获很大,也很有感触。虽然我是为了写结业论文才来这里参观的,但现在我发现,我知道的还太浅薄,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理解得还太不深刻。”
另一位大学生则这样说:“我知道毛主席是唯物论者,但如果有天堂的话,我衷心祝愿他在天堂里安康幸福,能看着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现在我还在大学里读书。我要努力学好知识,为毛主席所开创的事业增砖添瓦。我希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实现毛主席老人家生前未尽的心愿。”
五六十年代的中年人主席韬略智慧令人叹服
一位残疾人在妻子的搀扶下走向纪念堂的入口。这对中年夫妇在向卫兵出示了残疾人证后被获准不必排队直接进入展馆,妻子的手中捧着一束早已准备好的鲜花。这位残疾虽然人双腿行动不便,但是他坚持要自己走进纪念堂,并恭敬地把鲜花敬献给毛主席。他说:“我是北京人,但是我家离天安门很远。毛主席诞辰110周年了,我每年都要来这里给主席鞠躬。我感激他呀,我得到了政府很多帮助。要不是毛主席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像我这样的残疾人怎么能生活得如此幸福!”
来自东北的林先生是一名教师,他在纪念品销售处买了很多毛主席纪念像章。他说,这是给他的朋友和学生带的。
林先生说:“毛主席是一位智慧的大师,他的政治、军事智慧不必多说了,我最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毛主席诗词当中流露的大气魄是无人能企及的。他的韬略和智慧令人叹服。再有,毛主席一生高风亮节,勤俭治国,他为革命、为人民牺牲了太多。毛主席心系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今时代显得更为闪亮。我们这代人应当继承毛主席的朴素遗风,才能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四十年代的人说:不能忘记毛主席
来自湖北省黄冈县的贺先生已经66岁了,他说:“不能忘记毛主席呀!毛主席一辈子心里装着人民,现在日子过得富裕了,我们更得感谢他。小时候,家里的地就是毛主席分给我们的。那个年头,人们心里多想见一见毛主席。我每年这个时候来一次,也算是完成我家上一辈人的心愿。”
有一对老夫妇是从山东省邹平县来北京旅行的,他们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到毛主席纪念堂来表达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瞻仰过毛主席遗容后,这位老汉对记者说:“我当了十几年村支书。乡亲们都很敬仰毛主席,如今,家家户户还都摆放着主席像。我这是第4次来瞻仰毛主席。毛主席令人敬佩呀!他一生都那么俭朴,一心为了人民的幸福而操劳,这才是奉献的精神、伟人的精神、共产党的精神。毛主席留给我们的廉洁俭朴的作风和一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能丢!”
西北老汉说:咋能不知道毛主席
在毛主席纪念堂门前,有一位老汉格外引人注目,他身着朴素的中式传统棉袄,黝黑的面容上写满了沧桑,一副老式的茶色眼镜后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老汉伫立在毛主席纪念堂的门前若有所思,花白的胡须迎风摆动着。记者过去与老汉搭腔,问他是哪里人,何时来到北京,为何顶着这么大的风来到毛主席纪念堂?老汉无一回答,对记者的提问毫不理睬。记者正欲放弃对他采访时,随口说了一句:“您知不知道毛主席?”这句话竟然惹火了老汉,老汉迅速转过身,瞪大眼睛对记者厉声呵斥道:“呃(我)是西北人,咋能不知道毛主席咧!”随后,老汉又陷入了沉默。正在这时,一对中年夫妇提着大大小小几件行李走过来搀扶老汉。妻子介绍说,老汉是她丈夫的父亲。丈夫一家是甘肃人,丈夫很早就离开家,一直在天津工作。前些日子把父亲接到天津住了些日子,快过年了,要送老汉回家。临行前,老汉再三要求到天安门广场来看看毛主席。目送这一家人走远后,记者不由自主地反复回味着老汉说的那句话:“我是西北人,咋能不知道毛主席咧!”这句话如此普通、如此朴素,却深切表达了一位普通农民对毛主席发自内心的热爱。
外国人说:毛主席是东方的英雄
在排队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的队伍中不乏外国友人,众多的外国人走进毛主席纪念堂,这几乎成为参观队伍中的一道风景。
一位来自西班牙的留学生在参观结束后对记者说:“毛泽东是人类伟大的英雄。他在山村当中指挥着百万军队,以少胜多,赢得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真是太神奇了。而且,他建立的国家正在一天一天的强大。毛泽东是东方的英雄。”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记者在毛主席纪念堂出口前的广场上见到几十个欧洲人从纪念堂走出来。这群外国人当中有年长者,有年轻人,还有戴着圣诞老人帽子的孩子,其中一位名叫Bjorn的中年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来自瑞典,在爱立信驻中国总部工作。今天来这里的人都是在中国工作的欧洲员工和他们的家属,他们相约集体过圣诞节。记者问他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的感受时,他说:“毛主席纪念堂的建筑非常雄伟。毛泽东非常安详地睡在水晶棺里,人们轻轻地从他身边走过,脚步非常轻,一切都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声音。但是,每个人走过毛泽东的身边时,心跳都会加快,所以,在那里只能听到心在跳动的声音。”这便是人们对毛主席敬仰之情的生动描述。
一亿三千万人次参观事实胜雄辩
协同记者采访的毛主席纪念堂的工作人员吴勇已经在纪念堂工作7年了,他说:“在毛主席纪念堂工作,每天都会感到有一种神圣的职责在支撑着心灵。每一天,无数参观者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都在感动着我。”他向记者介绍,为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毛主席纪念堂正在举办《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诗词书画展》。而且还新近录制了一套名为《毛主席诗词》的光盘,再现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这套光盘将在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当天在纪念堂放映厅首映。记者问每天有多少人前来参观,小吴回答说:“每一个开放日都会有万人次以上。”
记者又问他,一共有多少人次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接待处负责统计的工作人员说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从开馆以来,毛主席纪念堂接待的参观者总数约有一亿三千万人次!”
事实胜于雄辩,一亿三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足以证明毛泽东在世界人民和中华儿女心中的地位。
人们为何会如此爱戴这位伟人?毛岸青和邵华撰写的纪念文章中这样解读:“爸爸,一个人离开世间27年,依然被那么多人记住、怀念,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事情哟!爸爸,您知道吗?围绕纪念堂四周的大理石路面,已经被前来瞻仰您遗容的人踩了一道深深的脚印。爸爸,您生前反对个人崇拜,可是,您离开我们以后,有那么多人把您奉若神明———我们看到许多家庭把您的画像挂在中堂上,很多出租车司机把您的画像挂在汽车的最前排……他们说,您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是他们永远不落的太阳。我们知道,这不是迷信!这是您深爱的人民在心底呼喊您!
怀念您!因为他们知道,是您和您的战友,将他们或他们的前辈,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您的人民向来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您和您的战友还有后来人带来的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