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杰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他也是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位中年人,和自己的同龄人一样,他因为时代的原因而形成了非常强烈的“红太阳情结”。为了心中的这份感情,他每年都会到毛主席纪念堂去瞻仰毛主席的遗容,也到过韶山等“红色圣地”。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心底的情结。
我出生在1960年,与同龄人一样成长于火红的“毛泽东时代”,烙下最初的、却影响一生的“童年记忆”。我们走进他简朴的韶山故居,或是在纪念堂面对他静静安详的遗容,倾听四面八方瞻仰者的声音。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还能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他的亲属家人,我思考、寻觅、感动。
我认为,“毛泽东”深刻地嵌入了民族的文化心理、价值理念乃至人们的情感、行为。到了今天依然流行“毛式”服装、语言、装饰等等,可是,这仅仅是表层现象,他是一个民族永远的形象。
“红太阳情结”已经是一种民族的情结,因此,认识毛泽东,就是认识我们自己;审视毛泽东,就是审视我们自己。
从1990年至今,“毛泽东热”一波又一波,寄托了大众对往昔的追怀,对伟人的怀思。现在,人们心中的毛主席是一个有着非凡个人魅力和才能的人,而不再是特殊年代里人们崇拜的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