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 北方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港澳台新闻
关键词:
 
最新新闻排行
· 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审议通过5个文件 聚集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等
· 京津冀会客厅落户武清 实现“人、产、城、乡、景”深度融合
· 京津冀成立三条产业链联盟 共育新质生产力
· “天开杯”鸣锣开赛 创服赋能赛道团队创聚津门
· 天津大学国际文化节启幕 40个国家青年以文会友
· 家门口这样的集市,你“慕”了吗?
· 当天开园有了券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 “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节点!Z2线滨宁区间左线隧道贯通
· 本市多区部分道路施工 途经注意减速慢行
· 禁毒工作进校园 春雨青少年工作室成立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2004年施政报告(全文)

http://www.enorth.com.cn  2004-01-07 18:14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1月7日在施政报告中表示,政府将成立由曾荫权领导的专责委员会,研究本港政制发展,特别对基本法规定的理解,过程咨询中央意见。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1月7日在立法会发表2004年施政报告,随后举行记者会响应传媒提问。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长曾荫权、律政司长梁爱诗、政制事务局长林瑞麟等高官1月7日出席立法会列席会议,听取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2004年施政报告。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长曾荫权(左)、律政司长梁爱诗(中)、政制事务局长林瑞麟1月7日出席立法会,听取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2004年施政报告。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今日(7日)下午发布了他的2004年施政报告。这份施政报告的题目是《把握发展机遇推动民本施政》。

  据了解,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后,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的第七份施政报告,也是他在第二届任期内发表的第二份施政报告。全文内容如下:

  把握发展机遇推动民本施政

  引言

  主席女士:

  现在我宣读二零零四年施政报告。

  过去一年,香港社会经受了严峻考验,我和特区政府的同事汲取了沉痛的教训,经过深刻反省,我们采取各种办法缩短与市民的距离,积极回应市民的诉求。我们决心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改进施政作风,在实际行动中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争取市民大众的信任和支持。

  九名市民的生命,一千七百多人受到感染。我们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切实改进了预警和应变机制,加强防治措施,特别是确保前线医护工作者的必要装备。大家知道,疫症可能再爆发的风险并未消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及时堵截疫症源头,这是今后一段时间里的重要任务。

  经历了过去几年困难后,香港经济已明显开始复苏;市民的刻苦努力,以及政府订立的经济发展策略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陆续见到成果。在这情况下,最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已经安排的工作,务求经济复苏的良好势头持续下去。因此,我今日报告的主题是重与大家一起,朝社会认同的大方向,继续推动经济转型和振兴;在致力让市民可以休养生息的前提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以及贴近民众,改善施政,妥善策划政治未来。

  把握机遇加快转型

  过去六年,香港经济一直在艰难的转型调整之中。这次经济转型之所以特别痛苦和漫长,有几个重要原因。第一,过去累积下来的包袱十分沉重,包括泡沫经济、人力资源错配引致无法快速对知识型经济作出适应。第二,亚洲金融风暴突然而来,香港的泡沫经济爆破,楼市急速下滑,市民大量财富瞬间蒸发,不少人受到负资产所困;人们的消费意欲受到严重影响,造成持续的通缩情况。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周边地区的经济崛起,竞争力不断提升。由于香港的生产和营商成本高,导致工序不断外移,造成职位流失和市民收入下降。第四,通缩影响了公共财政,形成严重赤字,如果处理不好,金融市场亦会受到打击;但如果处理过急,又会严重影响民生和经济复苏的势头。

  我们审慎评估客观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亦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香港以往赖以成功的因素,并非就能够保证我们长远的繁荣稳定。香港必须有一个高瞻远瞩的角色定位,由此推动经济成功转型和振兴。

  我在历年的《施政报告》中,说明了香港经济发展的思路。我们确立了“背靠内地、面向世界;善用香港优势,巩固支柱产业;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向高增值提升”的策略路向,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亚洲的国际都会,如同北美洲的纽约和欧洲的伦敦。

  为了达到这一发展目标,我们从宏观角度,大力投资于教育,提升人力质素;吸引人才来港和留港,致力改善居住环境;鼓励创新与善用科技,使全社会走上高增值路向;促进竞争,降低成本,鼓励创意;致力维护法治、自由、公平竞争和既有的优势。同时,趁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新阶段,我们大力促进与内地的交流合作,从中获得发展经济的更大动力,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这个定位和策略路向,得到广大市民和投资者的认同,亦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各项政策措施也陆续落实和获得成果。去年在“非典”冲击下,经济虽然一度陷入低谷,但是已经迅速恢复。

  经济正在复苏

  多项数据显示,“非典”过后,本地生产总值出现V型反弹,失业率转为下降;持续了五年多的通缩最近也趋于缓和,显示整体需求疲弱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展望今年,经济会持续增长,失业率会继续下降,通缩可望在十二到十八个月内消失;稳定楼市的政策也渐见成效。香港经历了通缩,加上美元下跌,总体成本已经下降,竞争力明显提升。全球经济趋势也向好。我们认为:香港的经济前景是乐观的。

  当然,我们还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和隐忧。就内部因素来说,通缩和公共财政赤字尚未消除。外围环境方面,在全球化经济中,会有难以预测的突发性波动,例如金融市场的震荡、新的病变和疫症、国际恐怖主义等;而地缘政治和国际矛盾也会引发广泛的威胁。

  但总的来说,我们拥有克服困难的特别优胜条件。毋庸置疑,香港是一块福地。我们本身有独特的优势,又背靠经济快速增长的祖国内地。国家正处于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展望到了二零二零年,生产总值会由二零零零年的一万亿美元再翻两番,达到四万亿美元。香港经济发展与内地更紧密连结,只要自己努力,肯定会从中受惠。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实际的效益:中央开放让内地民众个人来香港旅游,带旺了香港的消费市道;《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的签订,开启了香港与内地利用制度性安排推动全方位经济合作的新阶段;区域合作特别是粤港合作、沪港合作的新进展,使香港可以获得更大的综合优势和得以扩展经济腹地;中央同意香港银行经营个人人民币业务及提供清算安排,增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今后香港与内地各方面的交往必然会更加紧密,人流、物流以及资金流愈来愈畅通,这些都是长远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这些都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用心策划和细致磋商的成果,亦体现了中央和内地省、市在关键时刻对香港的关怀和照顾,为此,我们衷心感谢。

  发挥优势自强不息

  不过,虽然现时香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转型调整过程还未完成。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政府最紧迫的工作,是及时落实CEPA各项安排。我们清楚知道,要使CEPA转化为经济成果,关键还要靠香港的企业界、专业人士和各阶层市民去把握时机,自强不息,更好地装备自己,努力创新,好好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创出业绩,并且一齐推动香港达到成功转型。

  继续改善营商环境

  香港拥有优越的营商环境:我们有高度安全的社会、独立的司法制度、公平的竞争环境、合适的地理位置、完备的基础设施、简单的低税制、和谐的劳资关系、廉洁的政府和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我们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确立了国际声誉。正是由于这里的条件优越,不断有本地人投资创业和扩大经营,而且吸引了更多跨国公司和外地企业前来设立地区总部和办事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香港的营商环境仍然大有改善的余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我们决不能满足于既有的优势。相对于邻近地区来说,我们的经营成本还是偏高;我们的人力资源又未能完全适应高技术、高知识含量和高增值产业的要求。今后我们必须继续锐意培育和吸纳人才,加强基础设施,推动高科技的应用和创新,并且在环保和绿化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使香港成为各方人才的理想安居之所。

  另外,这些年来,我们在一些环节规管过多过细,令到业界感到不胜其烦;我们一些必须开展的建设工程也因为程序繁复,推进得不够快,以致出现了窒碍流通的樽颈。为了继续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精简程序和改进规管,财政司司长将合并和重组由他主持的几个委员会,建立政府与业界配合、全面强化营商优势、开创就业机会的高层架构。

  继续巩固支柱产业

  特区政府会采取措施,积极配合香港支柱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金融业

  在金融业方面,近来我们进一步巩固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内地最大规模的国有企业都已陆续来香港上市,大量民营企业也来香港融资,预期今后会有更多内地企业来香港上市;中国人民银行和内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逐步把国际资金外汇交易中心移到香港,CEPA更鼓励内地股份制银行采取同样的行动。我们得到中央同意,让本地银行从今年开始在港开办人民币个人业务,包括存款、兑换、汇款和人民币银行卡业务。CEPA让香港金融业进一步获得向内地发展的优惠条件。我们也正在积极争取建立香港成为亚洲重要的债券市场。我们也要继续提升香港市场的运作水平,尤其是加强上市公司的企业管治和中介人的专业水平。

  工商业支援服务

  香港是闻名世界的商港,贸易连同相关的物流业,加上专业服务和其他支援生产的服务,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达三分之一以上。国家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进出口大增,去年外贸总量跃居全球第四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香港一直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角色,因为这里有门类齐全的工商业支援服务,是连接海内外市场的最佳营运平台;在参与生产链的流程管理、采购供销、营造品牌和市场推广等方面,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物流业

  在物流业方面,我们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肯定了内地与香港加强物流合作的策略重要性,香港具有区域物流枢纽的地位。在发展物流业所需的软件方面,本港企业十分擅长于供应链管理,提供快捷可靠的服务;至于硬件方面,香港有世界一流的国际机场和货柜码头,以及优良的交通、通讯网络和其他配套设施。但是,有两点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是在我们周边的地方,物流业发展得很快,竞争不断加剧;二是我们的运作成本偏高,必须加倍努力,否则难以维持既有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香港国际机场的优势,稳步推进航权的开放,积极研究加强竞争力,维持空运方面的领先地位。海运设施方面,九号货柜码头余下的四个泊位将于今、明两年陆续投入运作。为了长远提升竞争力,政府会建议兴建更多货柜码头。

  为配合物流业长远发展,我们继续改善跨境货运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我们积极扩展运输网络:深港西部通道已经动工,预期建造工程明年底完成。兴建港珠澳大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得到肯定后,由三地代表组成的协调小组已展开前期工作。广深港高速铁路计划会继续推进。陆路口岸的通关能力虽已明显增强,但我们会继续加建通道和采用新科技,进一步促进货流。软件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一个方便供应链参与者共用的电子平台,准备明年推行数码贸易运输网络系统。

  新的货柜码头选址有可能是在大屿山。港珠澳大桥的香港陆点也会在这岛屿的西北面。将来大屿山不仅拥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设施,还有“增值物流园”,以至迪士尼乐园等旅游景点。为了确保各大型经济及基础建设项目能得到充分的协调和及时完成,特区政府决定成立“协调发展大屿山经建项目专责组”,由财政司司长领导,全面统筹各有关项目的规划和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旅游业

  旅游业方面,去年在“非典”疫症过后,访港游客数字已迅速回升。内地居民来香港“个人游”开始以来,至去年底已有超过六十七万人以这方式访港,带动了本地消费。“个人游”今年内还会扩展。预期访港中外游客今后将继续有可观的增加。

  为了配合旅游业发展,一系列大型新项目在未来数年将陆续落成及推出,包括香港迪士尼乐园、香港湿地公园、东涌吊车系统、维港照明计划等。多处旅游景点将按计划进行改善工程,包括尖沙咀海滨长廊美化计划、赤柱海滨改善工程以及山顶改善工程。此外,我们已推动在尖沙咀前水警总部、以及中区警署、域多利监狱和前中央裁判司署的文物旅游项目。现时有二十四家新的酒店正在兴建,将于未来三年落成。另有三十五项新的酒店发展计划已获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过去一年,香港举办了艺术节、国际榄球赛、国际马拉松赛跑、世界足球劲旅表演赛、维港巨星汇等盛事,多数都很成功。我们会汲取过去的经验,积极策划和支持在香港举办更多世界级盛事,并且推动举行更多具有香港特色的文化活动。我们会继续提高服务质素,提升香港作为“购物天堂”、“美食天堂”的地位。我们还会加强与内地尤其是珠三角的合作,联手进行旅游推广活动。

  推动新的增长

  我们必须继续巩固香港的支柱产业。同时,从过去屡次遭受外围因素打击的经历看,我们必须扩阔经济基础,结合香港本身拥有的条件,推动新的增长。这主要是靠各界市民和企业去发挥创意,拓宽发展领域。政府会在政策、基本设施和软件配套等方面积极支持和配合。制造业新机会

  CEPA的实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让二百七十三种香港产品免关税输入内地,有利于吸引一些新兴产业和高增值生产环节来这里落户。香港在保护知识产权、设计创新、筹资融资、推广销售等方面具有优势;香港品牌向来深受内地消费者所信赖。当然,由于成本等原因,制造业在本地再兴起并不容易,关键是要通过应用新科技和创新,发展高增值的成品。CEPA签订以来,的确有多家内地和外国企业来打听在香港设厂的可能性。香港企业界也探索把高增值的生产环节安排到本地来,而一些传统制造业也有机会在香港再创新发展。我们十分欢迎在本地发展具有竞争优势、高新技术的制造业,政府会按需要作出相应的政策配合。

  高新科技

  推动经济转型的一个重点,是引入和应用高新科技,提升香港的长远竞争力。这是我们一贯的远景方向。科技在产品、服务、基建和工序上的应用,可以产生许多商机。近几年来,我们兴建了科学园、数码港等设施,通过研究资助局、创新及科技基金、应用科技研究院,以及支持各类科技创业和科技培育计划,推动了研究与开发。当然,科技发展不可能一蹴即就,而且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上是有限的,必须集中在几个香港具有优势的领域发展。香港已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在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无线通讯、数码媒体娱乐、应用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和中药等方面,都具有开发创新的能力。本港企业应用高新科技也有进展:二零零二年与零一年比较,有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本地机构、企业,总数由八百八十七家增加至一千二百二十三家,显著上升百分之三十八;工商业的研究与开发人员,以及用于研发活动的开支,都有可观的增长;二零零三年还继续增多。我们已有了一个起步,政府会继续支持高新科技的应用,推动迈向知识型经济。

  创意产业

  香港长期以来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这有利于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且已经很有基础,例如电影、音乐、出版、建筑、广告和各类设计、数码娱乐等,都打开了外地市场。工商及科技局和民政事务局会按照不同的需要,鼓励发展各种创意产业,包括推动结合内地的资源和市场,创出新境界。CEPA实施后,港产电影从今年起可以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这是本港电影界大展身手的空前机会。特区政府会继续给予配合。

  本土经济

  近年在民政事务总署和区议会联手推动下,各社区陆续结合地方特色举办活动,很多都取得成绩。西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通过美化环境,落实和推广一些具创意的消闲活动,西贡已真正成为香港的后花园。此外,深水的电脑节、荃湾的珠宝金饰坊,以至为青少年而设的创意广场等,都办得有声有色。虽然也有个别不成功的事例,但整体而言,本土经济的确能凝聚社区力量,并带来经济效益。我们会继续联同区议会提供适当的配合,让这类项目办得更有成效。

  发展教育和医疗产业

  作为亚洲国际都会,香港应该汇聚各方人才。去年推出受欢迎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以来,已陆续有海外华人和外籍人士申请来香港居住。我们会从环境保护、子女教育、文康设施等各方面继续改进香港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提高服务水平。香港的教育和医疗保健专业水平甚高,在满足港人需求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发展为产业,为内地和亚洲地区居民提供服务。政府会研究如何在入境及其他相关政策方面配合。

  国际资产管理

  世界上大部分民间财富现时都在亚洲时区内产生和积累,预期今后长时间里仍是这样。香港处于这个时区里,地位特别优胜,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类似瑞士的国际金融服务与资产管理中心,以内地为腹地,向全亚洲提供诸如基金管理、机构投资管理、私人银行业务、保险销售业务和各种投资储蓄工具等高增值服务。为了到达这些目标,我们会与业界一起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美化环境

  去年爆发“非典”疫症后,全港市民更重视个人和环境卫生。“全城清洁策划小组”的工作,做出了显著成绩,市内各处普遍都比以前整洁了。我们高度重视建设香港优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务求无愧于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我们在改善水质和空气质素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去年路边监察站录得空气污染水平超出标准的时间,比一九九九年减少了百分之三十五。海港的水质亦改善,细菌含量下降,令海洋生态好转。保护环境是长期的工作,我们会在多方面加倍努力。

  香港城市建设的成就,在国际上享有美誉;不过,我们也应该承认,我们市内有多处地区呈现老化,并存在很多的旧楼宇。市区更新包括拆卸重建、楼宇复修、复兴旧区和保存有价值的建筑物。加快市区更新,改善香港城市面貌和环境卫生,既可以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也给本港建造业带来就业机会。这个问题牵涉很广,我们会考虑不同的可行方案,让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讨论,作出建议。

  支持中小企业

  香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发挥重要的经济角色。特区政府为支持中小企业而设立的四项基金,运作以来,取得实际成效,尤其是在提升装备和对外推广方面。截至上月中,获得这四项基金提供信贷保证和资助的中小企业共两万七千家,六成以上属于服务行业。工商及科技局局长与中小型企业委员会会继续关注业界的经营情况,在有需要时再作必要的改进。

  中小企业最关注内地市场能否降低准入的门槛。如今香港永久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已可到广东营商,成为个体工商户。我们会视乎实际开业经营的情况,与内地政府一起研究下一步的发展。

  配合专业发展

  香港各类专业服务具备优势,现在由于CEPA的落实,可以率先到内地建立业务基地。特区政府会继续就准入的门槛、专业资格的认可、执业条件等事情继续与内地商谈,方便专业人士前去发挥所长;例如,有关香港律师可在内地提供的服务,以及内地认可香港建筑师、产业测量师、证券经纪的资格,都已取得进展。同时,我知道专业人士对本港工程建设计划很关注。政府预定在未来五年的基本公共工程计划,每年平均开支约为二百九十亿元,较过去五年每年约二百七十亿元的平均开支为高。我们除已为工程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安排了费用外,并已确保了工程计划运作后所需的经常开支。这些工程平均每年需要大约四千二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另外,政府批出各类招标项目和顾问合约时,会注意尽量减少对本地中小型专业机构参与的障碍。

  纾缓通缩

  落实我们的经济振兴策略,还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通货紧缩和财政赤字。

  虽然物价、楼价和租金五年多以来持续下调,但政府采取稳定楼市、吸引游客与刺激消费等措施后,通缩情况已逐渐有所纾缓,这对消费和投资活动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通缩可望继续减退以至消失。经过这几年来的下调,香港的资产和劳动力价格已变得较具吸引力,为下一阶段的经济振兴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适当推迟灭赤

  经济转型在公共财政方面带来了结构性的问题。我去年再三强调政府必须削减财政赤字,这关乎我们金融大局的稳定,实在不可回避,一定要逐步恢复财政收支平衡。为了压缩赤字,市民大众付出了代价,广大公务员也作出了承担。去年由于“非典”疫症的原因,政府增加了支出,财政司司长已把实现收支平衡的目标时间延至二零零八至零九年度。消除赤字的办法,无非通过加税加收费、节省开支和促进经济增长。现在我们已看到经济状况开始好转。我们会努力促使经济持续增长、通缩持续改善,并且紧密结合社会的变化,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在削减财赤和维护民生之间审慎取得平衡,让社会可以休养生息。

  应付全球化挑战

  主席女士,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仅给我们带来机遇,也带来严峻的挑战:诸如竞争加剧、企业重整、职位流失、贫困增加和部分社边缘化等,种种深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是世界各地普遍面对的。香港居民更经历了资产贬值、持续通缩和工资下调的打击,又为削减公共财政赤字承担了代价,去年还经受了“非典”疫症的侵袭。我们在积极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努力推动结构转型的同时,要高度关注民生和社会稳定,并且帮助香港市民自我提升和应付转变。

  投资教育与时俱进

  推动经济转型和建立知识型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手段,是大力投资于教育,策略性地提升本港劳动人口的竞争力。香港的教育质素在世界上获得好评,这是教育界人士辛勤努力和专业承担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教育经费现时占政府支出约四分之一,我多次讲过,用于教育的一分一毫不是开支,而是投资。

  香港必须继续发展专上教育,政府要为此投放资源并制订合适政策,同时鼓励专上院校更自主地按照本身所长进行分工,追求卓越。我们在二零零二年成立了五十亿元的持续进修基金,推动终身学习的风气。现在许多香港市民都在持续进修,报读公开大学、各大学的校外课程和其他各式课程,情况十分踊跃。本港中学毕业生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的比率,已由早几年的百分之三十,提升至百分之四十八。为了适应经济转型,这个比率还要进一步提高。我们构筑了可供持续升学的不同途径,并且积极制订资历架构,让求学人士可以看到清的学习阶梯。

  这几年来在中小学推行的教育改革,方向正确,学生的求学兴趣提高了,学习的内容亦更多元化,让学生有更多空间发展个人潜能。所有校长、教师和家长付出的心血,已经收到令人鼓舞的成果。我知道由于改革的推行,教师负荷加重,还有不少家长感到无所适从。总结教育界和家长的意见,今后我们会加强与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大众的沟通;更清地解释政策背后的理念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过,为了香港的长远利益想,我们必须坚持教育改革。

  教育统筹委员会在去年发表报告,建议学制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和大学四年。经过征询教育界的意见后,政府接受了这个原则方向。不过,改变高中和大学的学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很多复杂的筹备工作,亦会衍生出不少资源调配的问题,必须详细策划。教育统筹局局长今年内会就学制改革问题咨询公众,包括新制的设计蓝图、推行时间表和财政安排。学制改革估计需要四年的筹备期,我们一定会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及在公众的支持下才予以实施。在今后几年时间里,首务是使已开展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达致成功,完善各种相应的安排。

  推动就业与培训

  香港经济虽然有复苏象,不少市民,包括部分中产阶层人士,仍然因经济转型而遭受失业及工作不稳带来的痛苦。在迈向知识型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培训和再培训,才能够从经济增长中取得就业增长。

  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培训与再培训。职业训练局过去一些课程被批评与实际需求脱节,现时已经有所改进。职训局过去一个学年共提供了三万二千多个职前培训学额及九万多个在职人士培训学额。雇员再培训局过去一年来亦提供了超过十万个名额。职训局的职前培训,以及再培训局的全日制课程,毕业学员的平均就业率都达到八成。培训与再培训课程会更紧密结合经济转型的需求,以增强学员的就业能力。

  过去我们提供了一批临时职位及技术培训机会,大部分将于今年三月届满。虽然失业率回落,就业情况开始改善,我们在决心压缩财政赤字的同时,仍决定预留大约十二亿元拨款,推行三项就业措施:一是用于延续大约一万一千个临时职位。二是将前年推出的青少年见习就业计划延长两年,为一万名十五至二十四岁的青少年提供机会;过去曾参加这项计划的青少年,许多都表示得益很大,实际提升了求职能力。三是推行一项为期一年的试验计划,帮助一千名青年自雇创业。

  我们认真关注青少年的持续学习和就业问题。展翅计划为离校和求职的青少年提供了实际的支持,一定会继续推行。我们接受了青年事务委员会的建议,会成立一个跨部门、跨界别的行动小组,专责督导各项青少年培训及就业计划,并会设立青少年持续发展及就业基金,以推动实验计划,开拓培训、见习和就业的空间。

  过去一年,政府努力加强就业辅导工作。去年,劳工处属下的十一个就业中心合共替六万六千人找到工作。我们会继续推行为本地家务助理提供的特别津贴奖励计划,并且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检讨和作出必要的改进。

  我们充分了解失业者的困苦与感受,并且会尽力协助他们就业。不过,大家亦明白,要真正处理好失业问题,还是要靠投资和实质的经济增长。例如,香港旅游业已转向兴旺,今后五年,新酒店的建设不仅会带来很多建筑、装修工程职位,它们在陆续落成时更会提供约一万三千个服务业职位。未来五年特区政府投资建设的基本工程计划,除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外,每年要聘用大约四万一千名建筑工人。特区政府会坚决打击非法劳工,维护本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同时,我们也会密切关注从事政府外判工作的工人是否得到合理待遇的问题。

  增加社会资本

  全球化经济使社会和个人都面临艰巨的适应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亦面对人口老化带来的挑战,香港社会需要积极筹划应付。在先前的《施政报告》中,我已讲过我们的社会政策理念:特区政府致力提供理想的环境,让每个香港市民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目标;对于受到挫折和遭遇不利境况的人,我们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援,帮助他们增加应付逆境的能力,充分发挥潜能。在帮助个人自我提升方面,教育和培训固然重要,而福利、医疗、和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则起关键的配合和支援作用。我们需要确保特区政府现时所提供或资助的服务,能够鼓励自助互助,让市民可以自力更生,发挥所长。在这重要的意义上,我们很欣赏社会福利界的非政府机构所作的贡献,把他们作为特区政府的合作伙伴。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地普遍出现贫困加剧的问题,香港亦不例外。我们通过“综援”提供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同时珍视每个有谋生能力者增加自立自强的积极性。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帮助穷困人士自我提升,让他们能够共享社会发展的机会,脱离困境。

  为制订强化“社会资本”的策略,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将会与有关各方商讨。社会福利界一直鼓励市民参与义务工作,近年更提出了不少新意念,吸纳商界参与社会事务;加上我们在二零零二年设立了“社区投资共享基金”,这些都为建立政府、商界和“第三部门”(即非牟利界别)这三方面的伙伴关系播下了种子。我已经嘱托有关部门与社会福利咨询委员会及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委员会商讨,研究进一步发展这三方面的伙伴关系,巩固和推广“社区投资共享基金”的成功经验,以期深入民心,植根社区。

  小结

  香港社会对未来经济发展策略既已逐步形成主流意见,而且这策略已经带动了经济的复苏,我们应该集中精神促进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和发展。特区政府坚定推动振兴经济,今后采取的消灭赤字和其他各项措施,都会审慎研究对民生、对经济复苏势头的影响,并会重维持社会大局稳定,创造宽松环境,让大家可以致力提高生活质素。同时,我们会尽力做好照顾弱势社和有困难人士的工作。

  贴近民情改善施政

  主席女士,我清楚知道市民殷切期望政府改善施政。我和同事近几个月来已经特别注意在这方面努力。我们知道还有不足之处,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我们决心在施政方面凡事以民为重、以民为本,以谦虚、坦诚、务实和开放的态度面向市民,强化领导职能,依据法律、制度和程序办事,尊重社会主流价值,加重政治工作,扩大团结社会各方面,公平公正地协调各方利益和观点,提升处理政策的能力,容纳多方面人士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工作,希望做到有利于香港的政治稳定和有秩序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振兴和社会安宁,有利于保障香港与内地在“一国两制”框架内持久的良好关系。我们深信,在以后的日子中,市民一定会看到政府施政进一步改善。

  完善主要官员问责制

  主要官员问责制的建立,是特区政府行政机关以至香港整个政治体制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经过一年半的实践,我们认为问责制切合香港政治发展的需要。我们清楚知道,重大的政制改革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不断的改进,才能达至完善。未来需要做的,是在汲取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问责制。我们会重问责官员的政治工作,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听取有关业界及组织的意见,掌握民意,配合政策制订。

  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上具备领导能力、贴近民众、敢于创新、勇于负责、高度团结、长于与社会合作、高透明度及拥有良好行政效率的政府。

  提升处理政策能力

  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将注重提升处理政策的能力,特别是优化政策的质素,使决策过程合理化和确保政策能有效执行,同时注重吸纳各方面人士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过程。

  为提高整个政府的施政效能,必须提升政府和社会处理政策的水平,加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特别是从宏观及长远角度考虑的研究。客观和扎实的公共政策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达到政府施政的目标,使到公共政策的争议不致流于简单化、政治化、情绪化,使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更容易就一些公共政策问题形成共识,使到公共政策更能有效地执行和更能够照顾到香港的长远发展需要。

  现在无论在政府内部还是在社会上,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并不蓬勃,有关的人才也不多。为了长远地提升管治效能,中央政策组会在未来一年手探讨推动公共政策研究和培植有关人才的方法,并会积极与社会人士讨论这方面的发展路向。

  特区政府努力提升处理政策能力的同时,决心在制订政策的过程中更广泛吸纳各方人士参与,包括采取措施更好掌握社情民意及强化咨询和法定组织。

  确切地掌握社情民意

  一个“以民为本”的政府必须能够及时和准确地掌握社情民意,并有效作出回应。政府会充分利用各区民政事务处、区议会、各种咨询组织以及为数众多的民间组织,形成一个遍布全社会的、能够广泛吸纳社情民意的政治网络。政府也会通过民意调查、社会联系、焦点小组、舆论分析等方法,并通过收集和整理市民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意见,加强对社情民意的掌握。政府部门亦会通过工作上的接触,加强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态度。我和我的同事也会利用各种渠道,以不同方式和市民接触,加深了解市民的意向。

  政府也会与社会上熟知民意的专家和舆论领袖保持紧密接触,以期紧贴社会脉搏。

  我们重视传播媒体作为沟通官民关系的重要桥梁,会加强与它们联系,认真考虑媒体所反映的对政府施政的批评和建议。

  强化咨询和法定组织

  各种各样的咨询和法定组织是香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辅助政府施政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们也是市民参与公共政策制订的重要渠道。政府高度重视为数约五百个咨询和法定组织的职能、角色和组成方式。我们的目标包括:精简架构,避免组织和人事过度重叠;广泛延揽各方英才以增强代表性;强化咨询和法定组织作为政府施政重要伙伴的角色,增加他们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参与;进一步发挥咨询和法定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作用;进一步树立咨询和法定组织作为市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深化咨询和法定组织培训领袖人才的作用;加强咨询和法定组织连系政府与市民、解释公共政策、鼓励市民讨论的功能;强化对咨询和法定组织的工作评估;以及提升咨询和法定组织作为公共政策智囊机构的地位。我们有决心在不久的将来达到这些目标。

  加强与立法会的合作

  一个既能监察政府,又能与政府衷诚合作的立法会,是有效管治的基石,也是市民乐于见到的情况。

  政府会在平等共处,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与立法会的对话和合作。我们会增加与立法会各党派和独立议员的接触,让立法会议员更清楚了解和更能影响政府的立场、施政方针和政策意向。

  我们会以互谅互让的态度,寻求立法会大多数议员对政府政策、法案和公共开支建议的支持,同时也会尊重少数反对者的意见和感受。

  加强地区工作

  政府会努力增进与地区居民的了解、加强为地区提供服务的能力,改善政府与普罗大众的关系。我们重视市民督促政府要加倍努力处理地区问题的诉求。为此,我们会更好地发挥民政事务局的职能和善用其资源,让各区民政事务处能更有效地和更快速地为居民解决问题和提升生活质素。我们会加强与区议会合作,努力支持区议会开展工作,并会在适当时候检讨区议会的职能和组成。我和政府的高层官员会通过各种渠道,与区议会、地方团体和地区居民加强接触。政府会加倍关注地区事务,加深了解地区居民的意见。政府亦会开辟更多渠道,让地区人士可以参与地区事务,发挥领导才能。

  重视中产阶层人士

  政府明白中产阶层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怨气、不满和不安,也了解他们的价值信念和对政治参与的诉求。我们相信只有维持一个稳定和充满自信的中产阶层,香港的安定与繁荣才有保证。我们会致力增加中产阶层人士参政议政的机会。

  我们会委任更多中产阶层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业人士进入政府的咨询组织。政府会加强与以中产阶层人士为骨干的政治、社会、文化、宗教和专业团体的接触。我们会与学术界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决策过程中更多吸纳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专门知识。

  支持妇女参与

  我们在设计和推行政策时,会考虑两性的观点,并且致力提高女性参与政府咨询组织及法定机构的工作。我们现正逐步于不同的政策范畴引入“性别观点主流化检视清单”。在促使女性在生活各方面获得应有的地位、权利及机会方面,妇女事务委员会的工作会紧贴国际社会的步伐。我们将继续努力缔造有利的环境,务求香港妇女有更多机会尽展所长。

  政制检讨需严肃认真

  我们了解市民对未来政制发展的关注及政制检讨的重要性。在维护“一国两制”及恪守《基本法》的基础上,政府会积极推动香港的政制发展。

  由于二零零七年以后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涉及香港的政治体制,关系到《基本法》的实施,中央与特区的关系,香港各阶层、各界别、各方面的利益,以及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特区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也多次表明了态度和立场,承诺一定会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

  我在不久前到北京述职时,胡锦涛主席向我表明了中央政府对香港政治体制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原则立场。其后,内地的法律专家和香港的一些人士也都对有关问题发表了看法。政府确实需要对这些重大问题理解清楚,才可以对政制检讨作出妥善的安排。

  我已决定成立一个由政务司司长曾荫权领导、包括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和政制事务局局长林瑞麟组成的专责小组,认真研究这些问题,特别是那些涉及对《基本法》有关规定的理解问题,征询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政府亦鼓励香港各界人士继续就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讨,并发表意见,以便尽早明确有关安排。

  结语

  主席女士,香港刚刚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遭遇到“非典”疫症的蹂躏,以及承受了各种灭赤措施所带来的痛苦。市民的“七一”大游行,清晰地表达了对政府的不满和期望。

  与此同时,“非典”疫情却又强化了香港社会的凝聚力,市民发扬了守望相助的精神,医护人员显示了崇高的专业承担情操,大家增强了团结一致面对逆境的能力,并且焕发了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广大公务员队伍在巨大压力下坚持尽忠职守,落实了特区政府的各项施政,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在过去一年中,社会各界对于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策略,已经大体上形成了主流意见,而这个策略又已经促进了香港的经济复苏,及为未来的经济转型和振兴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也高兴看到,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在过去一年有明显的发展。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殷切关怀和大力协助,纾缓了香港的种种困难,为香港的经济转型和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

  主席女士,在未来的岁月中,政府决心与市民团结合作,推动香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以及克服在进步过程中的障碍。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可以傲视全球的亚洲国际都会,一条连接祖国与世界的重要通道,以及一个以推动祖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为己任的、不可取代的优质服务中心。我们要拥有开明的管治、一个“以民为本”的政府;万众一心、活力充沛、重视公义与仁爱的社会;勇于创新和持续增长的知识型经济体系;尊重他人而又具备社会承担感的市民;以及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及自觉履行国民责任的广大香港居民。

  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淬砺奋发,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必然会建设好一个更繁荣昌盛的香港,必然会创造出一个“一国两制”的成功典范,也必然会履行好我们在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历史交付我们的神圣使命。

稿源中新网 编辑:梁宏峰
董建华:尊重律政司就梁锦松买车一事所作决定  03-12-16
董建华:香港重定位谋繁荣 已见隧道尽头曙光  03-12-13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精彩热图
嵌入-变动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热点评论 ·体育频道
2010年“成品家装”(图)
【专题】大型史诗电视剧《解放》
公安钢管园区治安分局积极开展夏季严打整治
港游客遭劫杀 中方要求菲律宾解释发动强攻原因
金镜头奖评委会:《挟尸要价》照片不存在造假
从篮球世界杯举办城市,看中国篮球“热区”
杨博尊刘玉涛曹六洲破全国纪录 天津游泳选手创佳绩
天津聋人男篮得分王韩超:我的偶像是林书豪
硬地滚球上演“有爱”一幕 上海队员“让球”避免零封
大比分战胜北京 盲人门球天津与浙江会师决赛
·财经频道 ·娱乐频道
国常会: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加快扩大有效需求
8月汽车市场稳定增长 乘用车零售增幅近两成
A股半年报出炉 能源企业成为最大赢家
金领冠旗下又一大单品通过新国标!塞纳牧成为有机婴配粉行业“领航者”
天津银行2022年上半年经营业绩整体向好 中期净利同比增11.8%
《你看谁来了》张桐被爆“抢戏李幼斌”的趣事
《你看谁来了》发布 任静付笛生痛批“造谣者”
说出最想对闺蜜说的话 免费看电影《小时代3》
电影《误杀》公映 全方位解锁贺岁档话题爆款
《被光抓走的人》看点 “津抖云”免费请您看
关闭窗口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