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写这句诗的,是我的老乡,安徽人海子。每每春暖花开,总会想起这句诗。许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弄明白:那个来自内陆省份的孩子,为什么会有海的名字,为什么会留下有关海的诗句?尤其是那种意境,原始的古拙,绝对的明快,仿佛一幅暖暖的油画。率性和简洁中,又有与海纠缠的情结,更如与生俱来,令人着迷。诗句本身有巨大的解读空间。但我理解,有一点是明朗的,即无所遮拦的春的信息、阳光的信息和生长的信息。
打开今天的报纸,头条新闻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率中央代表团暨天津经贸团欧洲四国行的综述;另一条是对这一事件的回应———首批回访的客商已经到津,已经确定在津建研发中心。
有一个观点一度流行:中华文明是黄色的黄河黄土地文明,西方文明是蔚蓝色的海洋文明。过于粗糙地对比两种文明的优劣,曾招致部分国人的愤懑和质疑。而离开文化比较学,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从经济整体的分工和融汇来看,我们很容易发现,世界经济的舞台,就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浩瀚之海,只有参与,才有机遇;只有融合,才有分享。在这个意义上,天津经贸团的此次出访,政要会面,商贸洽谈,激情演讲,热推城市形象,掀起天津“旋风”;17天中,代表团在四国商谈了77个项目,签署了一批投资协议,协议外资额20多亿美元———无疑是一次寻觅和捕捉商机的成功之旅,一次收效巨大的出海历程。
面朝大海,八面临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更要有包容和探索的海之胸怀。欧洲,我们还可以来得更早。得开放风气之先的天津人,依然做出这样的审视和判断。这种本色和诚意,就是我们在更大范围上与世界交汇和融合的坚固平台,在更深层次上搏击国际变幻风云、分享先进文明成果的厚实基础。从首批回访的科莱恩开始,从古老而富有生机的欧洲开始,天津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热潮即将掀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时节,我们有春的消息,有阳光的消息,有生长的消息。(王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