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信拜年的人越来越多,这对我们生活特别是过年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此,人们有喜有忧,也成了社会科学界关注的一个课题——
北方网消息:今年春节,用手机短信拜年的人越来越多了。今天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仅除夕一天,天津联通的短信发送量创出了单日发送量的新高,首次超过1000万条,近十天来,联通短信发送总量已达5000余万条。而移动短信发送量约为联通的两倍。
短信拜年感觉轻松
“鸡年到,印尼发海啸,拉登未捉到,仔细想,平安最重要,算算账,钱多不如经常笑,心情好,胜过乌纱帽。年前问个好,祝福新年快乐!”过节期间,一条条琅琅上口的短信,不仅让人目不暇接,更让收到祝福的人会心一笑。
“短信拜年方便得多,想说的话用短信传送给对方,既免了不必要的寒暄,同时也把心里话说了出来。”广告公司文案张亚平先生说,以往打电话祝福,也是反复在说“过年好”等几句话,就连自己都感觉说得挺累的,而现在动动拇指发个短信,感觉非常轻松。
千篇一律有点乏味
虽说短信给人们交往带来方便和简便,但有时千篇一律的短信却让人品不出什么真感情来。在银行工作的孟小姐说,翻看过节储存在手机内的好几条短信,几乎都可以在网站上找到一模一样的,发过来的短信大多是网站等处下载的或是经好几轮转发的,很少有发送者自己写的,让人很难体会出真情实感,味同嚼蜡。
对手机短信这种无声的祝福,已退休的焦先生表示,过节时一家人吃饭看电视,小字辈们不时低头摆弄手机,让人觉得很沉闷,连年味儿都打折扣了。
对此,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博士表示,这是手机短信两个相互矛盾的特点决定的:人们使用手机短信拜年减少了串门的繁琐,在形式上简化了很多;但是相比起过去的登门拜年,现在人们拜年只发短信,不用说话,甚至连面都见不到了,人际交往的确是淡了一些。其实,短信的优点不仅在于快捷省时,还因为它体现了人们的自主性,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性格特点,来表达问候和祝愿。此外,短信的私密性非常强,更符合现代人的交往、沟通特点。一些独创的、充满了新奇和幽默话语的祝福,通过短信这种形式载体,也带给人们现代化的年味儿。
社科院专题研究短信
据了解,由于短信使用的广泛性,目前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已安排专人来研究短信,通过对短信的流行语进行研究,来分析民情舆情,而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符号——短信也具有非常的研究价值,成为反映民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