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雅加达分社文字记者夏林(左)在灾区现场采访灾民。
新华社雅加达分社文字记者夏林(中)和摄影记者艾尼瓦尔(后)在灾区现场采访灾民。
新华社雅加达分社摄影记者艾尼瓦尔在灾区现场拍摄受灾情况。
28日午夜苏门答腊西北海域发生8.5级地震之后,雅加达分社所有工作人员彻夜未眠:记者发稿发了一晚上,首席记者翟景升和总社、总分社领导通过电话反复磋商报道方案。天刚蒙蒙亮,发稿告一段落,记者随即收拾行囊,准备赶往重灾区尼亚斯岛采访。
记者利用各地熟悉的人脉关系,经过雅加达、棉兰、实五涯三个城市,先后乘坐飞机、卡车、滚装船,昼夜兼程,历经1000公里的旅程,连续50个小时没有在床上休息,终于如期抵达现场,没来得及吃饭、住店,立即赶往新闻中心了解情况。
这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电、道路和桥梁损坏,看来工作开展起来将十分困难。同时,周围其他通讯社的队伍都非常强大,在10个人左右,而我们只有文字、摄影记者和雇员三个人,合理分工十分重要。经过磋商,我们决定统筹规划、信息共享,摄影记者独自执行任务,雇员跑新闻发布会,同时,文字记者在受灾现场游弋、搜集第一手资料,在发布会结束后,集体返回新闻中心,简单交换情况后,立即投入稿件、照片的编发工作,一定不要漏掉新闻、迟发新闻。合理的分工使我们的工作忙而不乱,有序进行。法新社的记者巴勇见到我们这样工作,不禁探头询问,当得知我们在两三天时间发走了近40条中英文稿件、近200底照片,同时为总社音像部音频室、东方卫视整点新闻、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话连线近20次、他不禁睁大了眼睛,“干活拼命,管理有方,你们很有战斗力嘛!”
地震之后,当地社会生活陷于瘫痪。在天黑之后,记者一时找不到住的地方,经多方打探,才知道20公里以外的山里有住处。到了之后才发现,300平米的房子,住了房主、国际救援人员等40个人,连院子里都支起了帐篷,而且这套房子已有多处裂缝。没有办法,记者只好打地铺休息。由于停水,也没法洗澡,后来在国际救援人员的建议下,记者到附近的一口枯井里提了一小盆水,简单擦了一擦。这个地方靠近赤道,天气热,动一动就一身汗,一天下来,全身都是馊的。吃什么同样是个问题,随身带的面包已经发了霉,到街上转了一下,却买不到食品,没有办法,只要咬着牙把面包填到肚里,再吃些藿香正气之类的药物解毒,也不知药吃得对不对。街上散发出尸体的臭味,蚊子乘机出动,摄影记者过去在亚齐采访海啸时曾因被蚊虫盯咬而罹患登革热,高烧10天不退,差点送命,所以这一次大家对蚊子格外小心,但是,无奈蚊子太多,只好一边发稿,一边四处拍打,一边为设备充电,一边忙着接各个方面的电话,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 几天后,总分社派两位同志支援,我们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在新闻中心,我们以矿泉水代酒,和外通社同行“碰杯”致意。路透社的摄影记者比尔不断地朝我们伸大拇指,连说“BAGUS”(印尼语“了不起”的意思),我们问为什么,他说,你们俩是第一批抵达尼亚斯岛的中国记者,工作又这么拼命,难道不是“BAGUS”吗!
灾民该往何处去
古农西托利村(尼亚斯岛,北苏门答腊省,印度尼西亚)
3日早晨,地震重灾区尼亚斯岛港口的人群拥挤程度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善,上千名当地居民等候在岸边,准备乘船逃离灾区。从2日下午开始,就有长长的队伍排在港口的售票口前购票,但是,票量有限,而求生的欲望又很强烈,一些买不到票的人只好强行登船,港口的秩序和船只上的状况因而更加混乱。
这是3月28日午夜在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发生的8.5级地震使尼亚斯岛遭到毁灭性破坏后的第六天,岛上有80—85%的房屋毁坏,基础设施、通讯设施、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以及机场全部被破坏,社会秩序和生活一度陷于瘫痪状态。到2日为止,官方统计全岛已有514人死亡,670人受伤,而且死亡数字还会增加,因为残骸下面还有尸体没挖出来。
状况堪忧,老百姓纷纷传言,因为受到地震的影响,尼亚斯岛即将沉没,或者海啸即将发生并最终吞没该岛。心理恐慌造成了更多的人外逃,他们有的乘船到附近的锡博尔加市避难,更富有一些的可以再乘飞机抵达棉兰等地避难。据估计,在全岛约43万人口中,已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外逃避难。
也有人选择到岛屿的山区内避难,这些人不相信岛屿会沉没,但他们城区内的房子已经被震坏,因为没有地方住和害怕余震,他们就选择相对安全的山区,或搭帐篷居住,或借宿别家。全岛范围内大约有十余座山,据有关部门估计,里面居住着大约74000名避难的人。在离古农西托利村约20公里的DAHADANO MADULA村,记者见到了尼亚斯岛议会的议员ARMANSYAH HAREFA先生,他在村里拥有一幢约300平米的房子,震后,在他的家族中共有5个家庭、20多人来这里避难,其中包括他的一家四口,与此同时,他还接待了19名国际援助组织的成员。2日,其他4个家庭都赶赴棉兰,投奔他的弟弟,国际救援人员也离开了,这里只剩下四口人和佣人、司机。HAREFA先生表示自己不会走,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有条件的都走了,没条件的只好留在城里。记者沿路看到了很多临时搭建的帐篷,无法搭帐篷的家庭就睡在路边。壮劳力多一点的家庭开始了自救,在砖头瓦砾之间搜寻,希望找回一部分属于自己的财产;没有壮劳力的家庭只好等待,或者求助于救援人员,但救援人员数量有限,只能优先帮助最困难的家庭,所以,很多人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等待。
留在城里的人,不管是否能够自救或者被救,都需要生活下去。街上开设的食品分发点逐渐增多,老百姓纷纷去认领。在村民JURLIS家的临时帐篷内,记者发现他们已经领到了救灾物资:每人一袋大米、一袋食用油、两包茶叶、一包蜡烛,另外还有鱼干、虾皮、辣椒各一袋,他的女儿正在屋外做蛋炒饭,香味扑鼻。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还有更多的灾民没有领到救灾物资。原因是这样的:无论是军队还是国际组织,他们在发放物资时,都要依靠当地人的帮助,而这些当地人只把物资发放给自己的亲属或者朋友,这样无疑就造成了物资发放的不均衡。
谋生能力较强的灾民在获得救援物资之后,已经开始了正常的生活。菜市场2日正式开张,到下午,人流已经熙熙攘攘。除了小商小贩,此时最如鱼得水的是那些人力车夫,有摩托车的叫价每天约25美元载客,而用自行车改装而成的三轮车只要大约五、六美元就可以包租一天。震后汽油短缺,所以三轮车成了最吃香的交通工具。
谋生能力较弱的灾民状况比较惨,他们无处可去,只能留在城里,但救援物资到不了他们手里,房子又塌了,所以他们只好带着家人暂时露宿街头,以乞讨为生。记者曾遇到一位老人乞讨,他的双眼已经受伤,用手势比画着说,家里还有老婆、孩子,没有吃的,希望能接济他一下。记者给了他两桶当地产的方便面,他欢天喜地地走了。还有那些带着一家老小同时乞讨的,更令人难受,记者在港口看到这样一家人,其中一个老人的嘴上还有伤,在得到几块饼干后,他们的脸上流露出特别感激的表情。
乞讨可怜,但并不可恨,可恨的是有些灾民不务正业,趁乱行窃。仅在1日当天,警察就逮捕了十几名小偷。外国记者、救援人员和较为富有的当地住户,是这些人的行窃重点,而且,职业窃贼倾向于偷钱,半路出家或者临时起意的人往往偷东西,因为他们需要食品、水、香烟等生活用品,在混乱的局势下,后一类人更多一些。
在震后的尼亚斯岛,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自救,有人选择堕落。灾民心态各异,行为不一,折射出混乱状态下的社会舆情和人文风气。
尽管救灾工作困难较多,灾民情绪浮动,但是,印尼总统苏西洛和副总统卡拉前几天相继来访,并对救灾工作做出了具体的承诺和部署,与此同时,救灾工作仍在推进,目前在该岛从事救援工作的联合国及国外非政府组织成员已达130多名,本国军队有数百名。相信这一切都会对灾民情绪和社会状况形成安抚,尼亚斯岛的局势有望尽快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