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网消息(记者 黄岑)6月14日,“魅力重庆网上行”采访团来到重庆市规划局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关于重庆城市规划的报告。通过报告,采访团的记者们详细了解了重庆市2005年至2020年间的城市总体规划。
 |
| 重庆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城市规划方案 |
在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重庆市2005年至2020年间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参考国内外各大城市规划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多地吸取了国内外某些城市规划不当的教训。重庆市规划局因地制宜,提出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规划方案。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这种城市结构既保持了特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又尽量减少了由于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这种既分散又集聚的城市结构也是当前世界上众多特大城市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重庆市规划局还提出旧城更新与新区拓展相结合策略。将旧城更新与新区拓展结合起来,以新区拓展带动旧城更新,改变旧城不合理的用地布局,降低旧城密度,改善旧城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城市新区或组团建设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使城市基础设施形成良好的投入产出循环,支撑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交通体系(如轨道交通),吸引人口聚集,使城市运行成本实现最优化。新区或组团最小规模应不低于30万人,有条件的区域规模应达到50万人以上。因此,城市空间发展应依托现有条件,根据优先顺序集中力量建设,避免全面铺开。
规划方案中还突出了交通适应与引导的城市发展策略。便捷的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先期启动交通设施建设,引导城市向外围地区拓展;鼓励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开发和高强度综合利用交通节点的城市用地布局方式。公共交通导向应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在周围设置商业、公建、公共开敞空间、商务设施等,形成城市结点,在核心外围布置居住用地。通过在公共交通站点周围形成高强度、综合的土地开发利用和步行设计,增加公共交通使用率,减少对于小汽车交通的依赖。
报告会结束后,重庆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回答了采访团记者的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