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通苑放号 |
 |
| 等候放号的市民听到消息说放号地点有改,遂翻越铁栅栏赶去。 |
 |
| 苦苦等候的购房者。 |
随着北京抢购经济适用房者“彻夜排队”消息的刊出,各地有关经济适用房的消息接二连三:“经济适用房建的像豪宅”、“合肥无经济适用房可购”、“成都经济适用房不经济、销售不畅”等报道频见报端,经济适用住房再度成为众矢之的,曾经的“补砖头还是补人头”之争又一次被提出,其“带有福利性质的商品房”的定位也再遭质疑。
政策不细供需失衡
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的刘先生早在1999年就成为北京市首批经济适用房的购买者,没有经历资格审核,也没有尝过彻夜排队的艰苦滋味。因为在当时,建设经济适用房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住房制度改革,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所以对户型标准、销售对象均未作出限制。
2002年刘先生又买了第二套经济适用房。尽管无论从收入还是已经购买过经济适用房的情况看,他都应该通不过北京市从2001年5月开始实施的对购买家庭的资格审核。但每平米最高4500元的限价,相对于“高烧”难退的商品房价格而言,能抢购到经济适用住房和抢到钱没有区别,这也就难怪缺乏硬约束的资格审定被屡屡突破了。
一方面是大量不符合规定的“刘先生”在购房,另一方面则是严重失衡的经济适用房供需比例。据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包宗华回忆,北京市将经济适用房的销售对象定为年收入0.5万~6万元的家庭,政策推出后,当时有一个不完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年收入6万元的家庭占总数的6%左右,高收入的不到1%,意味着93%的家庭属于经济适用住房的供给对象。
如此宽泛的销售范围,供给却严重不足。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在全国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最多的城市之一,但自2003年以来,新增项目很少,多以老项目的后续建设为主,2004年经济适用房的施工面积只占全市房地产施工总面积的10%;从全国来看,东部有些城市已停建了经济适用房。中西部有些城市尽管喊了多年,但仍是只闻其声,不见其房,项目还停留在“规划”图纸上。一些地方在“经营城市”的利益驱动下高价拍卖土地,人为缩减了经济适用房计划。因为按照政策,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土地,政府将减免土地出让金,并给予配套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房价上涨最疯狂的2004年,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住宅投资883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8.7%。其中的经济适用房投资606亿元,比2003年减少2.5%,是200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今年1~5月,经济适用房的投资更是同比下降了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