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骅城珍贵的合影 |
10日早上,“快报红色之旅”将正式启程,40余名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与本报记者一起赶赴冉庄和白洋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此次“快报红色之旅”行程为期2天,由本报发起组织,拉开本报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报开辟专栏《见证》,当年抗日的老战士和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们,纷纷回忆和讲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惨不忍睹的侵略行径,引起读者的关注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本报还将策划组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和大型专题报道。
“快报红色之旅”得到了在津抗日老战士的热烈响应。参加本次“快报红色之旅”的老战士有40余名,都在抗日前线流过血,杀过敌,其中一部分在白洋淀和以地道战闻名的冉庄战斗过。
根据行程安排,今天上午,“快报红色之旅”从天津日报大厦启程,首站抵达冉庄,见证那一段特殊的“地下抗日战争”,明天将参观白洋淀。
当年成堆的地雷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地道战里功不可没的地道是怎么形成的?军民是如何同心协力抵御外强的?传奇的水上游击队是怎样在白洋淀上创造奇迹的?此次红色之旅中,老战士们将为我们讲述他们经历过的真实战斗故事,本报将对此次行程进行跟踪报道。
新闻链接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在抗日战争史上曾书写下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最早到冀中根据地的国际友好人士有英国学者西林、美国记者韩森、美驻华使馆武官卡尔逊等,著名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印度柯棣华大夫都曾在冀中工作。由于冀中是日军十分重视的“后方”,对力量弱小、以游击战袭击敌人的抗日武装则非常不利。对此,冀中军民发挥了巨大的创造力,发明了种种神奇的战术,与日军展开殊死抗争。
我在鬼子眼皮下留影
“‘长生真是愣头青,虎口照相显威风,黄骅城中去留影,活活气死鬼子兵。’这段顺口溜是部队战友编给我的,没想到这一哼就是60余年……”已经两鬓斑白的李长生感慨地告诉记者。点上一支烟,在雾气缭绕中,老人向记者讲述起抗日期间在鬼子眼皮底下拍照的往事。
记者程康城市快报今年78岁的离休老干部李长生在抗日期间参加了八路军黄骅支队,他和战友闯入敌区———黄骅县城,传奇般地拍下了一张英姿飒爽的军装合影留念照片,成为抗日部队里的一段佳话,更是留下了“愣头青”的美名……现在,那段硝烟战火、血肉横飞的岁月,仍令他难忘。
1945年8月初,17岁的李长生刚刚参军半年,部队在黄骅和鬼子进行的战役异常艰苦,身边战友在敌军的猛烈战火中接连牺牲,自己年龄小,又是一名通讯兵,没有上阵杀敌的机会。一次,他和两个年纪相仿的小战友聊天,他们觉得,牺牲不怕,但一定要留张烈士照片激励后人!可是想拍照只能到鬼子驻防的黄骅县城,于是几个小战友硬是编了理由请了假,然后乔装打扮来到了黄骅县城,守门的伪军和日本兵要搜身,李长生掏出手枪顶住敌人的腰怒斥道:“你八路爷爷今天要进城,我们已经把这里包围了,现在派我们先头部队探路来了,谁敢拦着……”伪军吓得愣是让他们进了城。
到了城里,小战友们找到了一家照相馆,老板做梦也没想到小八路会来日军管辖区照相,立即将大门上了锁,给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拍了一张合影,照片冲洗出来后,三个小战友拿过来一看,穿着军装的样子别提多精神了。出城时他们又找到那名值勤伪军,三个小八路神气地告诉伪军,对进城的百姓不许刁难,以后要配合八路军大反攻,那名伪军被这些英雄虎胆的小八路吓破了胆,唯唯诺诺地表示一定全力配合……就这样李长生和战友大摇大摆地在鬼子眼皮底下拍下了弥足珍贵的合影照片。
采访之中,李长生老人一再和记者强调他并不是英雄,和那些壮烈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并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人,有生之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场刻骨铭心的战争,更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践踏国土欺辱国人的罪恶行为。国家和人民给我们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人至高无尚的荣誉———金盾抗日奖章,我深知这枚奖章的分量,那是无数烈士抛头颅洒热血铸造而成的,因此它才会金光灿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