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出鬼没,趴在草坑放冷枪;打过大仗,掩护乡亲,打鬼子。在蓟县的群山中藏着很多游击队员,因为有他们,抗日战争是如此轰轰烈烈,因为有他们,抗日战争才如此深入群众,游击队员的作用确实不能小视。
家住洪水庄的于化老人今年80岁,胸前挂着很多奖章的他,在记者眼中显得很神气。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手指曾被敌人的刺刀挑成残废,他的手臂上现在还有弹片的痕迹,他的脚趾也被流弹打掉……就是这样的一位老战士,如果不穿上当年的旧军装,和普通的庄稼人没有什么区别。
得知记者来采访抗日的故事,于化老人久久没有说话,眼睛却已经湿润,“不说了,不说了。”老人的话出乎意料,记者一再询问原因,于化老人终于从嘴里挤出一句:“太苦了,一说就流眼泪。”
“我的父亲就是被鬼子用刺刀挑死的,那年他73岁,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于化老人说:“我是家里的小儿子,父亲被杀死后,我就有一个念头,我要杀鬼子,我要给爹报仇。因为这个原因,我当了村里的民兵,那年我还不到20岁。”
“记得那是1941年,当时我们村和周围村都有八路军的连队驻扎,没想到遇到鬼子兵分三路攻过来,我们村的八路军立即组织反击。战斗是从九点左右打响的,老百姓都没有害怕的意思,因为大家都知道八路军肯定能打赢,大家都忙着给八路军做饭、送水,壮年男子还忙着上前线抬伤员。到十二点左右,鬼子的进攻越来越猛烈了,八路军的伤员也逐渐多起来,滴血的担架一趟接一趟,地上的血滴逐渐成了一条血线。”于化老人越说声音越大:“八路军通知村民们准备转移,民兵则负责维持秩序。”
“‘乡亲们快撤呀!鬼子要打进来了!’我们挨家挨户地通知,村民们拉妻带子地从家里跑出来,钻进群山中的一条沟内,慢慢向旁边的村子转移,而八路军则负责掩护群众转移。村民们走得都不太快,八路军的战斗打得也是异常艰苦。沟内的人群一点一点向前移动,八路军的鲜血就在一滴一滴地流。终于乡亲们都安全转移了,八路军也开始撤退,我们才知道八路军因此牺牲了十几个人。”
一次胜利大转移的经历让于化老人终生难忘,但让他至今难忘的是一次伏击战。“当时,我们突然接到通知,说鬼子进入老虎洞的伏击圈了,我们民兵和八路军一起作战。我们很快就赶到了预定的地点,看到伏击圈里有很多鬼子和伪军,随着一声令下,我们飞快地扣动扳机、上子弹、再扣扳机,复仇的子弹倾泻到鬼子和伪军的身上。战斗持续了2个多小时,鬼子和伪军全被歼灭了,我们高兴地唱着、跳着,不知是为了庆祝胜利还是庆祝报仇,反正鬼子再也不能耍威风了。后来我们清点人数才知道,这次战斗一共歼灭了三十多名鬼子,四十多名伪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