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期间,本市文化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的部署,按照“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总要求,全力推进“文化天津、和谐社会”的建设,到2010年,围绕城市发展总体目标,“文化天津,和谐社会”的文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创新体系。高品位的城市文化日益显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地位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基地基本形成,市民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显著提高。
公共文化建设明显加强,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相匹配,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创建全国和市级先进文化区县为抓手,以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大力推进滨海新区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的建设,切实加强群众文化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建设。
艺术创作和演出更加繁荣,优势门类每年要有精品力作问世并在全国产生影响,以繁荣活跃的文艺演出,带动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文化艺术创新的增强,形成精神产品天津造的品牌优势。“十一五”期间,推出8至10部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剧(节)目,力争2至3部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文化部“文华奖”、“群星奖”和中国艺术节等全国主要文艺奖项上取得好成绩。
文化设施建设全国领先,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特色鲜明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基本完成区域性文化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人均拥有文化设施面积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十一五”期间,新建中华剧院、大天津杂技马戏城、民间艺术和文物展示交流中心、少儿文化艺术中心、曹禺大剧院、天津音乐厅、天津美术馆、音乐舞蹈中心和滨湖剧院重建等项目。区县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文化馆、图书馆和艺术中心等文化载体。
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文艺演出、文物艺术品交易、动漫、影视音像、舞台技术工程、艺术培训等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优势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有较大增长。充分利用我市名演出团体多、名剧(节)目多、名艺术家多的资源优势,培育华夏神韵———中国民族戏曲优秀剧目大汇演、相约环渤海———中外经典作品交响乐演出、都市浪漫夜———世界著名芭蕾舞团精品展演、蓝色梦幻———时尚音乐潮等重点演出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