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论坛讨论
[编者按]:从2002年开始,CCTV在每年年底评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但仅仅有感动是远远不够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我们的年轻一代沉迷网游,追捧“韩流”,鼓噪“超级女生”,他们有自我、自尊,唯独缺了自强、自立、自救;有所取,却又少了奉献。恰逢其时,“感动中国”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脊梁,他们有的是用良知,有的是用爱心,有的是用自强自立的精神,有的是用自已的勤奋和学识,有的是对工作、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有的是为了让国家变得强大,还有的是为国争光,每一种都是中华民族的财富。
北方网消息(记者于浩):“第一次和于全兴老师见面,是在他刚刚从北京参加‘幸福工程’十周年表彰大会回来。一米八五左右的大个子,戴一副茶色眼镜,穿着一件挂满了口袋的摄影坎肩。我不由得把他身上那件已经洗得褪了色的摄影坎肩和去年校园里那场“贫困母亲图片展”联系起来。”采访过于老师的天津师范大学学生记者刘陈强告诉记者:“去年底,于老师因为对贫困母亲的报道而成为“感动中国—CCTV2005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之一。”
|
| 在拍摄途中的于全兴 |
当得知于全兴老师入选“感动中国”后,记者曾数次相约于老师做一次专访,但由于他从去年12月16日就出发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海、甘肃、宁夏等地拍摄,而一直未能如愿。于老师临走时说:“希望能拍出更多更好的照片,唤起社会上更多的爱心,让可怜可敬的贫困母亲们早日脱离贫困。”记者21日终于通过电话联系到于老师,他说,现在已经到了青海,拍摄主题依然是需要帮扶的贫困母亲的生活状态。
|
| 于全兴《走近贫困母亲》一书的封面 |
于全兴何以“感动中国”?记者在查阅资料时看到,于全兴是“幸福工程”的志愿者。5年来,他背着相机走过了中国西部的11个省市、43个国家级贫困县、101个乡镇、141个村寨,采访拍摄了359位贫困母亲。他办展览、出画册,用大量图片展现那些贫困母亲令人心碎的生活状况和感人至深的拼搏精神,呼吁社会各界关爱中国贫困人口中这一特殊的群体。凡是看过他拍摄的照片的人都纷纷解囊,有力地支持了“幸福工程”的发展,许多贫困母亲也因此而受益。有人问于全兴:“在采访贫困母亲的过程中苦不苦,危险不危险?”于老师回答说:“很苦,也非常危险,甚至有几次性命不保!”又问于全兴,那你觉得值不值呢?“为了贫困母亲,值!”这就是于全兴的回答,感人肺腑的回答。为了贫困母亲,于全兴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远离自己的家人,这样别家抛业为了帮助贫困母亲的于全兴怎能不令人感动!
|
| 以下图片为于全兴在西部采访时的摄影作品,图片1 |
5年来的采访中,于全兴用汗水与心血著成了两本书,一本是他采写的西部采访纪实《走近贫困母亲》,另一本是他拍摄的大型画册《贫困母亲》。《走近贫困母亲》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日记”,记录着于全兴西行的足迹。如在青海玉树的杂年村,他采访完贫困母亲才仁巴毛后,把她腹痛了几年的女儿巴青才仁带到镇上去看病,不仅给那女孩儿支付医药费,请一位女干部给那女孩儿洗澡,还拿出300元钱给女孩买新衣服,最后又给她买了酥油、羊肉和红糖等年货,让她带回家和妈妈过年。因为他了解到,那位贫困母亲的家里只剩下了青稞面和用冰雪化成的水。在川北的大巴山里采访时,于全兴还在贫困母亲覃纯菊的家里认领了一个名叫常青的“干女儿”,为了减轻贫困母亲覃纯菊的负担,他不仅供这个女孩儿读中学,还曾在自己的家里接待她和她的亲戚,帮她找工作。
|
| 图片2 |
那本画册封面的一幅环境肖像就已经给人巨大的震撼了:一间用石块垒起来的小屋,石缝间没有任何黏合物。屋顶有干草垂下来。就在这样的小屋前,一位年轻、漂亮,但却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母亲,皱着眉,弯着腰,背着一个两岁的男娃靠在石墙上,身边还依偎着一个5岁左右的女孩儿,大小3双眼睛在画面里幽幽地注视着你,那眼神就像是在向你诉说,或是企盼着什么。
|
| 图片3 |
通过一幅幅西部贫困母亲的黑白生活照,可以看出她们竟是那样的贫寒,有的几乎就是挣扎在生死线上,让每个人都不禁双眼湿润。曾经采访过于老师的学生刘陈强说:“5年来的采访经历,使于老师已然把对贫困母亲的采访拍摄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祖国西部的贫困山区,天寒地冻,山高路陡,历时5年多的采访拍摄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艰苦旅程。没有工资,不为名利,他在这条自己选择的路上坚定地前行。于全兴老师说过,‘干这项工作,只有劳动,没有酬金。要问我得到了什么?从表面上看,我是得到了荣誉,但实际上让我感到最有价值的,是它让我内心里自始至终充满了快乐,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
|
| 图片4 |
此次远行,于全兴拒绝了所有人的送行,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但他唯独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母亲。于全兴说:“我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对于我的重要,是那些双亲孩子体会不到的。这次出去拍摄,母亲只是影影绰绰地听说我要去很远的地方,而我也把这次采访的危险性说得很含糊。毕竟母亲的年岁大了,再也承受不了太多的压力。母亲为我包了一顿饺子,她一个个捏着,捏得很仔细。吃饭的时候,我们娘儿俩很少说话,默默地像是进行着一种心灵的交流。然而,就在我刚刚走出门的时候,忽然听到了母亲的声音:‘兴儿,道上小心。’”
怀揣这句“小心”,于全兴拿起了心爱的相机,又一次踏上了探访贫困母亲的征途!
于全兴简介
1962年出生于天津,198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专业,后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事美术设计工作,1987年供职于《家庭报》社,任主任记者,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1989年,他开始从事新闻摄影,有20余幅(组)作品获国家和市级新闻摄影金奖和二三等奖,3幅《母亲》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永久收藏。2003年至2004年出版图书《走近贫困母亲———中国幸福工程西部行纪实》及画册《贫困母亲》。2004年至今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
2001年,于全兴受“幸福工程”全国组委会的委派,用一年时间到我国西部九个省市采访拍摄贫困母亲的生活状况,他所采访拍摄的贫困母亲图片在北京展览期间得到了国家人口计生委领导的充分肯定。2004年“母亲节”期间,他所拍摄贫困母亲的图片在新浪网刊登,引起了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捐款,为宣传“幸福工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5年4月作为访谈嘉宾与中央电视台《相约》栏目合拍了“母亲节”特别节目--《潮湿的关注》,以上万张图片推介“幸福工程”。2005年11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幸福工程”十周年表彰大会上,“幸福工程”组委会负责人、国家计生委的一位领导将“爱心奉献奖”奖牌,郑重授予于全兴,表彰他为推动“幸福工程”、帮助中国西部万千贫困母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2005年末,于全兴成为“感动中国—CCTV2005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