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人们提起北辰区双口镇双口三村党总支书记刘安廷,都亲切地称他是“九子村官”:带出一个团结务实的班子,走上一条改革创新的路子,练就一个超前意识的脑子,拥有一个敢担风险的胆子,总结一套知人善任的法子,拖着一副拼命三郎的身子,摘掉三村贫困的帽子,引领村民过上小康的日子,创建一个和谐发展的村子。在他的带领下,双口三村党总支成为市级红旗党组织,双口三村成为市级明星小康村、市级文明村等,他本人也多次获得了市级优秀党支部书记、市级乡镇企业家、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91年3月,当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全村党员一致投了他的票。面对父老乡亲的重托,他感到了这副担子的分量:三村地处北辰西部,有农户1200余户,4600多口人,土地面积6000亩。过去长期以农业种植为主,二十世纪70年代办的几个小加工企业,进入90年代已经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集体经济薄弱,群众生活困难。他暗暗横下一条心:要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干,就一定要干出样儿来。
经过认真分析村里的优势和劣势,他决定走出的第一招棋是“腾笼换鸟”。1994年7月,台湾明春企业集团董事长黄启明先生到京津两地考察投资办厂。得知对方计划投资200万美元,建一家生产木制品的独资企业,需要租用3000平方米厂房,三天内交付使用时,刘安廷认为这是一个机遇。但村里没有这样大的现成厂房,要保住这个项目,唯一的办法是把三家亏损企业搬迁,腾出厂房。同台商签订合同后,他立即组织企业的干部职工加班加点,按期完成了搬迁工作,创造了一天半谈成、三天交付使用的高效率。目前,这家独资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00万美元,年创汇600万美元,村里不仅每年可收租金40万元,还解决了200名村民就业。几年来,用“腾笼换鸟”的方法,先后与台湾有盛实业公司合资成立了华林园艺工具有限公司,与香港浩同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华源食品有限公司,引进了泰国独资企业———华申制衣有限公司。刘安廷带领一班人经过学习、考察,又走出了“筑巢引凤”这招棋。引进了台湾嘉文实业有限公司和后盛实业有限公司。
抢抓机遇跨越发展
发展经济要有一种抢的意识。刘安廷认准了这样一个理:发展需要机遇,机遇遍地有,就看你抓住抓不住。上企业没有早晚,就看你有没有抢的意识。几年来,他带领班子成员抢来了明春,抢来了嘉文,抢来了两家合资企业和4家独资企业,建成了当时本市唯一的较有规模的台资工业区,引进外资680万美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双口三村由一个贫困村跨入了区级明星小康村的行列,2001年又跨入了市级明星小康村的行列。近三年他们又投资2300多万元,在村工业区新建二处28000平方米的厂房,为加快发展打造好平台,在去年与台资企业天津广沣实业有限公司签订12000平方米的租赁合同的基础上,今年明春有限公司又投资200万美元,扩建8400平方米的厂房,另一处16000平方米的厂房也与丹麦家具公司达成了出租意向。
针对当前农民盼富求富,又致富无门路、想富无技术的实际,他们积极做好教育和培训,力求让农户掌握一门增收致富的本领。深入开展了以既富农民脑袋、又富农民口袋为主题的“双富”教育,进行了“富在农家”、“科技一条街”、“四下乡”、组织农户外出参观高效农业等一系列活动,使村民掌握了科技知识,拓宽了眼界,增强了本领。在此基础上,相继引进了红提葡萄、波尔山羊、日本丰水梨等种植养殖新品种。还在村西划出200亩地,作为养殖区,又投资2万元,增架了变压器、用水等,现已有10多个养殖户进驻。
心系群众无私奉献
经济要发展,班子是关键。他特别注意发挥支部班子的整体作用,凡是村里的大事,都要在支部会上研究决定,集中每一个班子成员的智慧。多年来,他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努力塑造可亲、可靠、可信的党总支形象。投资76万元,建水塔、修公路、架电线、铺管道,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筹资200多万元,兴建了2400平方米集图书室、棋牌室、健身房、书法绘画室、文化娱乐室为一体的村文体活动中心,活跃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投资300万元,修建占地5600平方米的休闲公园,为群众开展休闲健身活动创造了条件;投资126万元,规划建设了占地近8亩的文化广场,进行路面拓宽、线路改造、道路美化等工程。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给60岁以上的460余名老人每人每月发放养老补贴金,至今已投入100多万元。坚持每年组织60岁以上的老人外出参观,使老人们开阔了眼界。
刘安廷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在村财务管理上,他立下规矩:一张票4个人签字,互相监督,互相制约,月月公开,请民监督。在基建工程发包上,他坚持设立由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村委会成员共同组成的村基建领导小组,工程投多少资?请哪个队?怎样招投标?一律上会集体定,谁想跑偏也不行。在农民就业上,一律由企业公开招聘。
刘安廷当书记这些年,住了三次医院,平时也离不开药。但他一工作起来,就把疾病扔在脑后,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群众评价他是“拼命三郎”。
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是刘安廷做事的宗旨。几年来,他带领全村116名党员,实现了经济腾飞,使全村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