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尼大地震,不由得人们不议论。
众多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网络———都充分调动各自优势,把关于这场灾难最详细的资讯整合、包装,以最快速度,在大众眼前刷新。
半个月之后呢?应该还有消息,甚至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但,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之后呢?
还记得一年半以前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吗?当时,人们的关注热情一时无两。关于海啸的方方面面,甚至某个受灾国某个角落的某个人的故事,都被报道,被放大。“据某个专家说,某个重灾区,需要多少多少年才能恢复……”媒体和人们可谓目光远大,忧心忡忡。
可如今,才一年多时间,海啸已远离人们的目光。家园重建进展如何?国际援助是否到位?这些我们都很难知晓,更别提某个受灾国某个角落的某个人后来的故事了。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热点也在随时变化:伊朗核问题,抓住又被放出来的窦唯、又做妈妈的王菲和安吉丽娅·朱丽,还有赚人眼球的世界杯……
江山每有大新闻,各领风骚一两天,面对人类的灾难,在第一时间关注悲剧之后,人们是否也应形成对灾后重建和经验教训总结的持久兴趣呢?毕竟,后者对于未来人们避免类似灾难,或者减小损失更有意义。信息上游是死难者的故事和惨烈情景,那么,下游就应该是重建家园的艰辛。这些不会没有人去关注。
海啸发生后,另一个重头戏就是国际救援。当时,国际社会投入的救援力量,可谓空前,“人类抗灾救灾史上的典范”,是对那次救援的定论。但,时至今日,国际救援效果却远没有人们想像中迅捷和有效。为什么呢?有当地的原因,比如,各种自然环境造成阻碍非常大,家园重建的时间就会拖长;捐款落实出现问题———地方分配协调不利,或者官员贪污———也会影响救援效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据媒体报道(幸好还有一些媒体仍在关注),不少原先积极表示愿意援助的国家或者组织都降低了援助级别:时间隔得太久了,我要忙大选,忙国内的事,哪里顾得上呢?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无视责任,遗忘痛苦,也许是我们最大的悲哀。
现在,印尼再次发生地震。国际社会再次行动起来。
我们的反思也随之而来:国际社会要加强防灾减灾合作,不应仅停留在口头,在国际信息和资源共享方面,要改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平衡的局面,建立多国层面的有效协调机制,了解灾难,预防灾难,尽量降低灾难损失,减少“天灾”中的“人祸”。
人类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从惨烈的灾难和无辜的死难中积累出来的。所以,不要麻木,不要淡忘,不要停步!不光是为了受难者,也为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每一次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