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青年报记者]:
请问崔司长,第一个问题,你刚才介绍中说到不是所有人申请贷款就能够获得贷款,从99年实施助学贷款以来,大约40%的学生被拒绝,没有获得贷款。即使在04年6月份实行新机制以来大概有27%的学生没有获得贷款,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这个比例这么高?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获得贷款他通过什么途径完成学业。
第二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越是名牌学校,无论是获得贷款还是资助体系,获得校外援助来说都是相对容易一些,而一些地方性的学校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尽管整个体系建立的相对比较完善,但对地方学校,他们怎么办?他们能不能获得更多的贷款,针对他们问题的解决有没有更好的措施。
(2006-07-25 16:20:59)
[崔邦焱]:
张光明给你解答一下。
(2006-07-25 16:22:32)
[张光明]:
确实,从数据分析来看,99年以来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和获得贷款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2004年新政策、新机制推行以来这个差距在缩小。这是很明显的。这说明新政策、新机制实施以后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比例在大幅度提高。事实也是如此,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是如此。问题关键在于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并没有完全得到助学贷款的资助。
(2006-07-25 16:22:47)
[张光明]:
99年助学贷款推新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由于政策设计的缺陷,以及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助学贷款工作非常困难,那种情况下,一部分学生是不符合条件,一部分学生是符合条件,但是银行在贷款方面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99年以来统计数字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没有得到助学贷款。
(2006-07-25 16:24:24)
[张光明]:
2004年以后新政策、新机制推行以来,获得贷款学生的比例大幅度在提高,但是仍然有27%的学生,申请了贷款没有拿到贷款。这也是事实。我们进行基层调查的时候发现是有这么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一部分学生是本身条件不够,第二,在一些地方的学校开展助学贷款开展的比较缓慢,这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地方,高等职业学校、高职学校工作进展很慢,所以有一部分比例学生没有获得助学贷款,这也是我们往下推动工作的重点。
(2006-07-25 16:24:52)
[张光明]:
对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普遍意义来讲,这么好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在相对名牌学校或者重点学校可能政策落实效果比较好,各种政策推行起来比较顺畅。确实也是如此,有些地方学校或者说不太知名的学校怎么办?他们资助的条件差一点,包括助学贷款可能还有一些困难,进展比较缓慢,这些学生怎么办?这确实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挑战。
(2006-07-25 16:26:06)
[张光明]:
从政策上来说,全国统一的政策,应该统一的执行,效果应该基本一致。但是操作上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工作的情况、管理的情况不一样,自然条件也不一样,名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树立起来,要那些学校这么短时间树立起名牌也不太容易,名牌就是名牌,差距也是自然条件。
从资助渠道上来讲,名牌大学得到的资助渠道比较多,但是我们通过管理和政策应该弥补这些缺陷和不足,这要求我们在管理部门也好,地方政府也好,学校也好,抓住这些薄弱环节,做好有关工作才能弥补这些不足。
现在不光考大学要选择,考中学也要选择一下,家长还是要去选择,对于教育部门来讲,这是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2006-07-25 16:30:01)
[日报记者]:
北京市是国家助学贷款最早的试点地区,我想问北京的贷款审批金额大概有多少?获得的贷款在校生占总在校生人数是多少?崔司长刚才讲有少数地处边远的大学生不了解这个政策,你刚才说是媒体宣传不够,但是提到的“绿色通道”,要求所有学校把这些材料和录取通知书一起寄给大学生的。不知道是不是同录取通知书一起寄送了。教育对针对这种情况有没有政策措施?如果这个政策推进不够,不按照教育部要求去做会有什么样的惩罚性措施?
(2006-07-25 16:30:21)
[崔邦焱]:
我们规定高等学校发录取通知书必须同时附上与学校有关的资助政策和措施,或我们教育部和财政部统一印制的国家资助标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校不了解,刚才记者朋友说的对,我们宣传不够,刚才我是说有些信息到不了边远地方,应该说拿到通知书,通知书里面都有,应该了解。
可能有少数高等学校至少可能做不到或者做的不好,所以今年8月15号-9月15号要开通热线电话。我们按照教育部部长的要求,要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抽查一部分地方和学校看看这方面的情况。到今年下半年我们会跟记者朋友报道这方面的情况。
(2006-07-25 16:31:24)
[崔邦焱]:
现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该说在去年下半年以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现在效果非常明显。为什么要采取比较重要的措施推进呢?就是由于个别省区这项工作启动不了,现在通过我们的工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领导下,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现在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这项工作都启动了。
绝大多数学校,这项工作的启动都开始了,问题是有些学校现在发放的额度比较低,尤其是部分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所以下一步我们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抓这个平台,主要是加强督查,共同推进,采取措施,把这项工作不断的推向深入。
(2006-07-25 16:32:57)
[崔邦焱]: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想请我的同事——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处副处长周春树回答。
(2006-07-25 16:36:04)
[周春树]:
北京高校里面35所是机关院校,我们反映的是地方院校,地方院校现在是24万人左右,比如湖南、河北都是80万人左右,所以相对数基本上达到7%-8%,这是在校生获得贷款的学生比例。
但是今年4月、5月我到北京市调研,除了国家奖学金以外,政府也建立了奖学金、助学金,今年他们要达到30多万人,所以它的资金比较充足,北京的生源基本上是本地招生,所以生源情况比较好。
(2006-07-25 16:36:55)
[记者]:
我非常赞同刚才主持人讲的要在学生中宣传贷款光荣的理念,从我们搞教育部的发布会来看,我觉得我们国家没有采纳这个意见。刚才中青报的记者讲申请、获得就是打了一个折扣。如果申请再往前推,还有没申请的,申请的只是一部分贫困的,再往前推就很多了。我们总说贫困20%,20%是理论上的需求,如果不申请就不能有现实的需求,我再穷我不申请贷款,谁能强迫我贷款。为什么有些人不贷,到大学里面一了解,再动员也有一部分贫困学生不贷,也有一部分不交学费的人也不贷款,最后就离开学校,所以发生了最后扣押毕业证的现象。我们的“绿色通道”是让他进学校的,进学校不能让你没有交待,四年上完学,拿毕业证就走了。对学生的这种教育,比如说一年级没有贷款,二年级还要动员,三年级还要动员。你贷了款才能交学费,这跟高校的利益联系得太紧密了。另外从国家角度来讲,“国家贷款指南”,这个东西应该是在高三的时候至少是毕业前就把这个东西发给他,刚才讲我们宣传有问题,但是至少从县一级的政府或者教育局都应该有《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和党刊,他们会知道这个政策。这个学生在上高三要毕业的时候,学校根本没有和他说这个事儿,从教育内部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完全可以强令县教育局把这个东西发给毕业班的每个学生,应该把这个事情前移,让毕业生知道我如果考上大学,我可以贷款,如果我报一个低一点的学校可能学费稍微便宜一些,对学生做这些工作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说以学生为本,我希望以后介绍助学贷款的时候要介绍一下有多少学生不愿意贷,大学因为这些年招的学生,没有交学费,而学生离开学校了,大学现在欠了多少钱,问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学校我估计都是上亿的。从这个角度也说明,我们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行了这么多年,学生欠学校的学费是越来越多。
(2006-07-25 16:3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