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期开学,上海大学出了一个新招,允许新生按兴趣选择室友,这在中国高校管理中是件新鲜事。学生、家长和专家对学校的这一做法反映不一。
从按专业分到按兴趣分
学校介绍说,其根本出发点是“以学生为本”、“学校为学生服务”,帮助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龚丽,上海大学市场营销专业2006级新生。她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发现了一张随之寄来的《按兴趣意向住宿征询表》,表中设定了近10种兴趣类型,包括文学、外语、科技活动、音乐、绘画、电脑等。
另外,在“补充”一栏中,学生还可以填写特殊要求,比如“要求和高中同学住一起”、“希望和上海本地的同学同住”……校方许诺:学生提出的要求,一般予以落实。
多少年来,大学新生的住宿都是服从学校宿管部门安排,一般按专业分配。上大今年推出这个新政策得到了一些新生的响应。据上大统计,新生报到那天,宝山校区南部公寓迎来了1161名按自己意愿选择宿舍的新生,占该生活园区住宿学生的总数的1/4。
这1161名学生中,以“学业深造”为目标寻求室友的占45%左右,爱好“外语”的占20%,爱好“文学”的占15%,其余类型比例在5%到8%左右。
龚丽走进寝室时,发现室友小蓝早已整理好了床位。上前一问,得知小蓝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高考英语将近130分。“太好了!我当时填的爱好就是外语,希望能找个英语好的室友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龚丽对这个安排很满意:“以后我们可以把寝室当成英语角啦!”
也有个别学生对按兴趣分寝室不是很感兴趣。法律专业新生小孟表示:他并不相信一张问卷就能带来志趣相投的室友。“兴趣是会变的,中小学阶段的爱好现在占上风,也许进了大学后就大不一样了。一进大学就填表定下四年的寝室环境,未免太仓促了。”
上大学工部副部长赵猛老师介绍:按兴趣分宿舍,其根本出发点是“以学生为本”、“学校为学生服务”,帮助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能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有必要这样分寝室吗?”
家长担心,万一不良爱好凑一起了,岂不是会导致室友“相互毒害”?兴趣各异、不同性格的室友住一起,更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虽然学校“用心良苦”尽力给学生营造满意的宿舍环境,可是并没有让所有家长和学生“领情”。不少人担心:万一不良爱好凑一起了,岂不是会导致室友“相互毒害”?
“有必要这样分寝室吗?”一位学生母亲质疑:“万一几个女孩子都喜欢赶时髦,聚在一个寝室,天天比谁衣服贵首饰多,到处逛马路消费,家长吃得消吗?碰上这种情况,所谓的‘按兴趣分寝室’只会让孩子在虚荣中越陷越深。”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卢维捷同学调侃:“要是四个电脑游戏狂人因‘爱好电脑’而被分配在一个寝室,那还不天天泡在寝室对打?经过四年的切磋,他们肯定成了职业电脑游戏选手!”
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同“兴”相斥,异“兴”相吸。兴趣各异、不同性格的室友住一起,更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天涯论坛上,有人转载了上海大学的宿舍安排制度。一位叫“广外饭饭”的网友回帖说:“你可以想象吗:一排宿舍的人都在玩电脑,另一排的在看书,剩下的出去打球……这样的话,爱看书的同学就不再会被喜欢足球的室友叫出去一起运动,爱玩电脑的同学也不会在室友的介绍下接触文学作品……而且身边有很多例子表明,人一般喜欢互补型的朋友,只有不同才会带来交流和进步。”
上外新闻专业的学生段武宁表示:不同性格的室友其实相处得更愉快。
“如果寝室四个人都争强好胜,那岂不是闹翻天了?如果四个人都健谈,那谁来聆听?”段武宁举了她寝室的例子:“我们宿舍当初是随机分配的,四个女孩性格各异,一个好强独立,一个活泼热情,一个稚气可爱,还有我,是属于沉默型的。三年多了,我们一直相处得很不错──碰到困难时有独立的女孩帮忙出主意,郁闷时有活泼的女孩来调节气氛。后来班里的同学都戏称我们寝室像《我和春天有个约会》里的四金兰。”
这种做法会“宠坏”学生
室友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和不同人打交道,这是走上社会前必须锻炼的适应品质──毕竟,毕业后你是没有办法选择同事的。
对按兴趣分寝室持反对观点的人中,除了认为背景不同对学生发展更有利外,还有人表示:这种做法会“宠坏”学生,让他们的适应性无法得到锻炼。
复旦大学助理辅导员陆长玮透露:去年复旦成立了“复旦学院”,把所有大一新生打乱随机分配班级和寝室,为了让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学会在一起和睦相处,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到大二再按照专业重新分配班级和寝室,一般每个寝室上海生源和外地生源的比例是1:1。“室友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和不同人打交道,这是走上社会前必须锻炼的适应品质──毕竟,毕业后你是没有办法选择同事的。”
在上海大学新生的问卷中,有一部分人要求“和高中同学同住”。工商管理专业的朱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高中同学之间互相更了解,相处起来也容易些。”小朱坦言。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二学生小周对此表示不理解:“干嘛要把自己限定在高中交际圈里呢?”回忆起他去年在“复旦学院”经历,小周感觉获益匪浅:“和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住一起,不仅锻炼了我的适应性,更开阔了我的社交面。一年下来,我在每个学院、社团和团学工作部门都有朋友,这比生活在狭小交际圈里要好。”
天涯论坛的网友悠悠表示:上大的做法出发点很好,但是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弊大于利。
新政策有待完善
这一举措从某种程度而言超出了传统军事化管理,本着人性化原则尊重学生的选择,也会导致新矛盾产生,学校可考虑多引导学生流动。
按新生需求分寝室,在美国哈佛大学有类似做法。不过,哈佛经过多年实践,分寝室制度相对完善。8月初在上海举行的哈佛学生领袖峰会上,峰会主席“哈佛女孩”汤玫捷告诉记者:哈佛新生入学时要写篇文章──“你该有什么样的室友”。
汤玫捷当初因为想了解美国文化,如是填写:“我希望有个非常爱干净的室友,热爱读书,但不要是个书呆子。最好是纯美国血统的女孩,热爱古典音乐。”
当然,哈佛并不急着根据学生文章中提的要求分寝室,而是经过入校一个月的观察再定夺。学校也没对新生“有求必应”,而是从观察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时会让几个志趣相投的学生住一起,有时会分给你一个性格迥异的室友,让你学会和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不是把自己的朋友圈限定在“志同道合”的人之中。哈佛甚至还出现过把几个同名的学生分在一个寝室,来考验孩子们的应对能力。
针对上海大学“按兴趣择室友”这一做法,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教授表示:征询学生的意愿进行寝室管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这一举措从某种程度而言超出了传统军事化管理,而是本着人性化的原则尊重学生的选择──既然现在大多数高校都给学生充分自由选课程、选导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选室友呢?”
胡申生认为,给学生选室友的权利不仅能更好地保障和谐的学习环境,还教会学生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
不过,胡教授也承认新政策也许会导致新的矛盾产生,比如减少了本地和外地学生的沟通,所以他建议在自由选择室友的同时,学校也可以考虑多引导学生流动,而不是大学四年始终同一寝室。“所谓和谐校园文化,不是强调没有矛盾,而是让学生敢于发现矛盾,并合理解决矛盾,这样,从长远来看,才能给予学生健康的成长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