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铁凝在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 |
2006年11月14日下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新当选的主席铁凝女士致闭幕词。立刻,所有的镜头都对准她,镁光灯亮成一片。铁凝身穿灰色条纹西装套裙,黑色翻领衬衣,显得优雅干练。她说:“各位代表,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无不为自己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而感到自豪。文学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上,第一次回荡起一位女性主席温婉而坚定的声音。
当晚,铁凝将电话打到天津作家代表团。当我来到她在北京饭店贵宾楼八层的房间时,她刚刚送走另一位作家朋友。此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老中青三代作家众星荟萃,她是最令人瞩目的一个,又是最平易的一个。她和大家一起去餐厅用餐,和大家一起乘大巴到人民大会堂开会。一次午饭之后,我与她一同漫步走回贵宾楼客房,在悠长的走廊上遇到3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男孩们还都稚气未脱,一人背一个双挎肩书包,手里拎着相机。看到铁凝,他们喜出望外地迎上来,要求与她合影。铁凝微笑着与他们并排站立,一边合影一边问道:“签了不少本书吧?吃了午饭没有?”在这名人云集的场合,3个大学生应该是最不起眼的,但她注意到了他们,注意到了他们沉甸甸的书包,注意到了他们追踪作家时急切的脚步,更注意到了他们脸上由文学点燃的理想之光。
铁凝在闭幕式上说:“我们的大会,是一个焕发着文学激情的大会,是一个开创我国文学事业新局面的盛会。时代与生活,是点燃激情的火种。各位代表带来了时代与生活的呼唤,也带来了为人民奉献更多佳作的紧迫感。通过几天的交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日益成为大家共同的呼声。”
长期以来,铁凝作为成绩卓著的作家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河北省作协主席,十分关注和支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学创作活动。2005年,为提倡农村题材、扶植农村作家,力求反映农村现实生活,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本报“文艺周刊”与《小说月报·原创版》和梁斌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了“关注农民”梁斌文学奖。征文的短篇小说在“文艺周刊”上刊登,中篇小说则在《小说月报·原创版》上刊出。征文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的热烈响应,自2005年6月起至2006年5月止,历时一年,共收到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的应征作品一千多部。引起了文坛的极大关注。铁凝欣然允诺担任评委。我们将所发三十多万字的作品用特快专递寄给她,她逐篇仔细阅读品评。因为创作和公务繁忙,她未能出席评委会议。会议之前,她给我打来电话,高度评价征文的意义,严肃认真地表明了自己的评审意见,为优秀作品投了她重要的一票。经过评委会认真严格的评选,辽宁孙春平的《乱季》、辽宁孙惠芬的《燕子东南飞》、云南夏天敏的《拯救文化站》荣获本届梁斌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天津尹学芸的《选举》、天津秦岭的《碎裂在2005年的瓦片》、河南李建森的《幸福》、天津瑜琼的《一亩三分地》、吉林王长元的《窗棂上挂串红辣椒》荣获短篇小说奖。
与铁凝促膝而谈,我向她介绍“关注农民”梁斌文学奖有多篇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转载,发表在《小说月报·原创版》上的6个中篇,均引起影视界重视,已有4部卖出了版权,中央电视台等四十多家纸质、音像和网络媒体报道了颁奖盛况。她听了非常高兴,详细询问哪些作品将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当得知《幸福》和《一亩三分地》的作者就生活在农村,是这次征文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文学才华的机会,她深感欣慰。她高兴地说:“你们举办下届梁斌文学奖时,我还做评委!”
铁凝在闭幕式上对到会的作家代表、也向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热情洋溢地说道:“胡锦涛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号召‘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庄严职责,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大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建设和谐文化,让我们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园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让我们互道珍重,共祝健康,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用我们辛勤的劳动,创造中国文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铁凝是令人期待的。她在河北省作协主席任上表现出的文学组织才能及业绩已经在文学界广为传扬。由于大会严格规定她不接受采访,即使我以作家代表身份在闭幕当天走进她的房间,作为本次大会唯一一位能够与她促膝而谈的记者,还是未能请她对中国作协今后工作的构想进行畅谈。她说,安娜,今晚我们不谈工作。会议顺利完成各项议程,是作协领导班子和机构工作人员努力的结果。未来作协的工作,会议之后会研究,我们再约时间谈吧。临别,她热情地为本报读者留言问候,她写道:“向《天津日报》的读者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