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读者写给本报的来信中都提到了近期热播的纪录片《大国崛起》,认为其用优美的笔法、理性的态度、开阔的视野,较为客观地解读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国先后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据该片总编导任学安回忆:“2003年11月底的一个清晨,我在上班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一条新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那时便产生了制作一部相关题材纪录片的念头。”《大国崛起》正是试图告诉大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中国如何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发展之路?500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历史轨迹背后,暗藏着哪些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这些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的确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秘籍之一:创新精神
镜头回放: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还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学者们还认为,英美两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
——《大国崛起》解说词
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一个国家如果不创新,不努力地迎接变化,就会在原地踏步;而只有敢于冒险,接受新事物,不断创新,才会在世界舞台崛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指出,对于中国来讲,从美、英等大国发展中最值得借鉴的就是一个创新的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包括无数东西,比如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就是说它从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发展到管理非常完善的这么一个社会,这种创新是中国人值得学习的。还有一个技术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种创新要有一些什么条件呢?就是鼓励创新精神。如果不鼓励创新精神,就不会有创新。
专家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很多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还比较薄弱。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特定的国情需求,我国已经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秘籍之二:思想文化力量
镜头回放: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
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大国崛起》解说词
《大国崛起》描述了这样的历史过程:15世纪时,葡萄牙、西班牙凭借自己的海洋大发现,率先进入大国行业,但很快就被荷兰、英国取而代之。而当后发国家德国、日本想取代这些老牌大国以不义之举侵害他国之时,无一例外遭遇失败,而且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如此安排似乎想告诉大家:葡萄牙、西班牙靠殖民掠夺,建立起巨大财富,但它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因为它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钱乘旦教授认为,法兰西之所以至今依然是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对文化、思想的尊重,才塑造出独特的法国精神,从而铸造出这个国家的独特个性,至今仍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说明拥有优秀的民族思想文化是一个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决条件。
这些经验教训无疑为今天的大国,或者即将成为大国的国家提供了参考,正如央视二套总监郭振玺所说,一个国家要成为大国,除了“硬实力”,还应强调“软实力”的结合。一个国家外部力量的崛起,一定是它内部力量的外延。英国诺丁汉大学郑永年教授也认为,一个国家内部力量的强大正是来源于它的文化创新。
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我们似乎从来也不缺乏独特的民族文化,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提炼打造成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民族文化。天津工业经济协会张连和副会长对此有着深刻体会,作为某MBA中心的兼职导师,他每年都要评阅大量的MBA论文。他告诉记者,在很多的论文中都可以看到以《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等古代典籍诠释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其中不乏有意无意地误读和粗浅的生搬硬套,如果以为这就是在将传统文化“现代化”那就有失偏颇了。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吸收世界强国优秀的文化精神,才能炼造出真正属于我们的“大国之魂”。
秘籍之三:开放的心态
镜头回放:这样的舞台,使各国的命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孤岛。发生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至今提起来还心有余悸的例证。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损害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使有的国家在一夜之间经济倒退十年,同时也波及了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最后,连被人们视为罪魁祸首的美国索罗斯基金也不能置身事外,它很快由赢家变成了输家,一度损失了20多亿美元。
在20世纪就要结束的时候,世界舞台的规则就是这样的奇妙。
——《大国崛起》解说词
《大国崛起》热播之时,正值中国加入WTO五周年之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回顾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主动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过程,不禁令人心中感慨万千。
很多读者来信谈到,《大国崛起》给他们最深的感触是,纵观世界诸强从偏安一隅到领导世界的历史过程,无一不将“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这种开放既指国家政策的对外开放,也指国民虚心对外的开放心态,很多专家认为这是一国保持强大的最重要的长期因素。有了这种态度,资源贫乏的日本能够屡次后来居上成为世界强国;有了这种态度,美国能够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即使从1500年以前的历史看,也是与外界保持联系越多的文明,越能够持续进步。以荷兰、英国僻居海边的地理位置,只有随时保持开放,及时接受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了解最新变化,才能抓住机会,成为世界强国。而像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那样的“闭关锁国”,等待我们的只有封闭与衰落。
当然,痛定思痛后的中国是不会再重走以前的老路,也不会放过眼下这个最好的可能也是最后的发展机遇了。出口市场从以美国、日本、东亚和西欧为主扩展到拉美、非洲、中东和中亚,在全世界铺开;从吸收外资进入到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事务上,从被动的规则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的利益相关者。中国,正在以一种大国的姿态,大国的气势参与到“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的洪流之中。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后WTO时代应该有大国风范,在开放中创造和谐,勇于承担更大的责任和迎接更多的挑战。”中国必须具有更负责任的经济模式和制度环境,对外开放时承诺的时间表,就是国内改革的时间表,国内改革必须与WTO步伐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