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从哪个角度看,精卫们都在飞,都很美,给人以强烈的浮动感、飞升感,仿佛主站房连同中央大厅也一并驮在精卫的翅膀上,同风而起,扶摇直上。旅客们怎能不在这穹顶画下驻足仰视?它喧宾夺主,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涌进天津站,不是为了坐火车,而是想看看《精卫填海》。它比天津站名气更大,传扬得更快。 ……
这段华美的文字来自蒋子龙先生的散文《精卫的震撼》,里面的描述毫不夸张。记得新天津站落成当天,爸爸妈妈就曾带着10来岁的我去看这幅国内最大的穹顶壁画。小孩子当然不懂什么是震撼,但我知道我和周遭其他人,都痴痴地仰视精卫,直到脖子僵硬酸痛。
今天,天津站全面升级改造是件大好事,《精卫填海》将被保留则更是件好事。这至少说明,在每时每刻每地都忙着更新换代的今天,一些人还有保留文化、保留传统、保留经典的清醒头脑。然而,意识上的保留并不等同于行动上的保护。我们的记者又听到和看到了些什么?
有人说,画脏了就拿水洗洗,色淡了就拿油彩补补,哪知道这根本不是壁画保护的科学方法;改造现场施工者随意的吞吐间烟雾缭绕,农民工支起的炉灶下烈焰蒸腾,哪知道烟尘是对壁画的最大伤害;而面对“精卫的父亲”秦征老人时,他的脸上已是老泪纵横……
说实话,《精卫填海》还谈不上是什么历史古迹、文化遗产,但如果我们连二十几年的东西都保护不好,又何谈保护那些历经千百年风霜、更珍贵也更脆弱的古迹与遗产呢?当罗浮宫用禁止光照来呵护蒙娜丽莎的时候,我们却在故宫里心安理得地煮着咖啡;当黄石公园历经百年绿草如茵的时候,我们的黄山却面临着土地板结、变成荒山的可能……我们嘴上常说,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但面对文化保护态度和意识的淡漠,面对拯救精神财产专家的匮乏,面对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我们还能理直气壮多久?
真希望在我们救救《精卫填海》的呼声中,有更多的人能真正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