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隐形战机攻击想像图
-高端访谈
-中国军方新闻为何高频亮相;
-从“防御性”到“积极防御性”的背后有何变化;
-中国该不该拥有航空母舰;
-中国军事透明度有何变化;
-军费开支都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要不要建立海外军事基地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军方新闻”高频亮相,几乎每条新闻都有巨大解读空间。
2006年岁末,中国发布国防白皮书,白皮书若干表述令外界关注。
几乎与此同时,空军歼10战机亮相,外界言说纷纭。
1月8日,中国统领国防科技工业计划的部委———国防科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其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说“中国具备制造航空母舰的能力”。
日前,本报记者就中国当前国防政策、歼10型战机、中国的航空母舰问题、中国进行的外空实验,以及解放军军费投向等问题,专访了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少将张邦栋。
在访谈中,张邦栋多次表示,外界误读了中国的相关国防政策。
国防政策的调整
2006年底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一方面说中国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又指出这种防御是“积极防御”。白皮书还明确提出:海军要“逐步增大近海防御的战略纵深。空军加快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提高空中打击、防空反导、预警侦察和战略投送能力”。
记者:“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两者是什么关系?该如何理解当前中国的国防政策本质?
张邦栋: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和防御型的国防政策并不矛盾。
总体来说,我们的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中国不会进攻任何一个国家,不会在世界上谋求霸权,不会和任何国家建立军事同盟关系,是非常明确的,中国政府也一直是这样对外宣示与严格践行的。
应该说,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是中国的一个基本政策。
记者:“人民解放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应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张邦栋:天下还不太平,中国要保持一支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武装力量。在军事上如何使用这支武装力量,就涉及到军事战略问题。“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本质上仍然是防御性的,但是在具体战役、战术问题上又是积极、灵活、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坐以待毙,这种积极性没有改变军事战略的防御性本质。
比方说,在作战上,不仅仅要开展内线作战,同时要积极进行外线作战,这就是积极的防御。在总体防御的同时,我们要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而且这种准备应该是积极的姿态,进取的精神,而不是固守阵地、坐等挨打。这也是总体防御的一种军事战略思想,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
记者:中国国防过去一贯的战略是近海防御性,现在歼10战机的作战半径扩大了一倍多,联系到最近关于航母的报道,再加上国防白皮书中也说,我们的防御要从近海防御向纵深发展,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传统近海防御战略将有所改变?这个改变的战略和地理方向是什么?
张邦栋:没有变化。我们防御作战的基本思想,是捍卫祖国领土、领空完整和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的统一,我们不会侵略任何国家,在海洋上不会,在陆地边界上也不会这样做。少数人借中国军力的发展,制造“中国威胁论”,既与事实不符,也歪曲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环境,是别有用心的。其根本用意在于毒化中国发展环境,遏制中国发展,背离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人类共同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