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廉指数
国际透明组织发布我国清廉指数(CPI)。反腐败专家对其进行分析后表示,1995年我国CPI指数仅为2.16,1996年为2.43,均为极端腐败阶段。从2001年以后,CPI指数出现下降趋势,但我国依旧处于比较腐败阶段。专家分析表示,“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博弈,使我国的腐败进入了高发期、频发期。
2006年,上海发生了社保基金腐败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反腐败研究专家邵道生对上海社保基金腐败案做出了定义:“这个案件无情揭示出地方上的腐败利益集团形成的腐败新模式:即不法奸商+神秘的关系资源+难以撼动的权力背景。”
从当年毛泽东处决刘青山、张子善到现在中共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和正部级领导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的先后落马,中国的反腐之路经历了怎么样的历程,本报根据国际性反腐败组织“透明国际”提供的数据请反腐败专家做出了分析。
反腐轨迹
腐败由个人转向集体
“上世纪解放初期5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的反腐败是与单个的腐败分子斗争,他们是以个体方式出现的,不成系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权力资本腐败’为主要腐败形式而形成的‘腐败利益集团’,逐渐成为反腐败斗争的主要危险和现实危险。”邵道生对中国50年来的腐败轨迹做了描述。
官商勾结催生腐败
“2006年上海‘社保基金腐败案’从本质来说就是一个‘腐败利益集团’的腐败案。”邵道生分析,案件中最高层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做后台,周围有一大帮掌握着地区实权、能影响当地政治生态走向的陈良宇的亲信(包括其子女、亲戚、贴身秘书),还有几个神秘的有钱的不法奸商。
“不法奸商+神秘的关系资源+难以撼动的权力背景之间的黑金交易是地方性腐败利益集团形成的基本公式,也是自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权力资本腐败的核心内容。”邵道生总结说。
反腐狠揪“地产腐败”
中国问题学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总结,现阶段国家反腐败也出现了四个新的特征:反腐败由软手腕变成了硬手腕;由低级别、打小老虎上升为高级别、打大老虎,查处了包括政治局委员、军队中将在内的腐败;由中央力推、高端行动改变为重视群众举报、发挥低端基层的作用;由运动式反腐改变为强调制度建设、权力监督。
邵道生则认为,2006年以“反地产腐败风暴”为龙头的反腐败行动声势浩大,将中国的反腐败斗争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这一年中,一批因“地产腐败”的贪官和不法奸商被查处。
邵道生说:“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权力密集、制度缺陷密集、暴利密集、含金量最大、群众意见最大的领域。而且参与‘地产腐败’者都是在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树大根深,关系错综复杂,只要揪出一个,就有一批、一团、一窝、一串的腐败官员和不法奸商被查出来,能在当地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反腐败风暴。”
反腐力度逐年加大
邵道生认为,目前,纪检系统已逐渐形成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制、巡视制和中央提名地方纪委书记制“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
省部委纪委书记的“提名权”由中央掌控,这无疑解除了省部委纪委书记的“后顾之忧”,当然会提高纪委监察的工作效能。
“尽管腐败有时会上升,但反腐力量因为有政府的决心和群众的支持,所以必然会更加强大,2007年中国的清廉度还会有所上升。”胡星斗对中国政府反腐败充满了信心。
同时,他建议,政府应该做三件事:立法保护举报人、鼓励老百姓举报贪官;建立公民财政诉讼制度或者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鼓励任何公民只要有证据,就可起诉浪费公款及腐败行为;加大媒体监督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