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 北方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各地纵览
关键词:
 
最新新闻排行
· 阜阳警方通报“水泥封尸案”告破 嫌犯已被抓获
· 大国外交最前线丨习主席的法国之行关键词:“超规格接待”“超深度交流”“超范围影响”
·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开始集中更换
· 陈敏尔与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一行座谈 陈辐宽参加
· 都市报道60分 (2024-05-10)
· 天津市与中国电信签署合作协议 陈敏尔张工与柯瑞文邵广禄一行座谈并见证签约
· 天津11日降温有弱沙尘 下周初气温再次回升
· 市红十字会举办防灾减灾日应急实战演练 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 天津举行中国品牌日分享活动
· 143国投赞成票!联大会议通过涉巴勒斯坦“入联”决议
 

春华秋实---清华大学见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3-31 15:09
 

 

水木清华
 
二校门
老图书馆     

  清华之于菁菁学子,是说不尽的仰慕与崇敬;清华之于中国教育,是九十余载的辉煌与厚重。冯友兰尝言:“清华从游美学务处发展到现在,其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过程,是中国近代学术走向独立的过程。清华校史不仅有一校的意义,而且是反映中国近代学术逐渐走向独立的历史。”

  的确,九十六个春秋,这一座人文荟萃、毓秀钟灵的清华园,在跌宕起伏的历史中经历了一次次凤凰涅槃的重生,在无数的“光荣与梦想”中见证了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沧桑历程。

  知耻而后勇——初创时期

  清华的诞生,最初乃是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而办起的留学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在美国,又通常叫做“赔款学校”。清华的“乳名”带着国耻的烙印,然而沉重的起点却书写了一段“痛苦与骄傲交织”的历史。

  1911年4月1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急于向西方学习的清华人几乎是“把美国的学校整个搬到清华来”。这也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从学校设施、管理体制到对学生的培养,无一不是美国式的。校园内所见之“四大建筑”,即图书馆、大礼堂、体育馆与科学馆,都是根据美国工程师的图纸建造起来的;学生所研习的各门功课,也主要是根据美国中学及大学课程内容而设置,包括全英文讲授的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课程。在学校范围内,英语代替了汉语,除了少数几门国学课是用汉语讲授外,其余的大部分课都用英语讲授。学校的行政会议、报告、期刊、校长或中外名人在学校的讲演、学生自己组织的辩论会等也都采用英语。更有甚者,早期的清华学校的校歌也是由一位美国女教师写的英文歌词。难怪乎,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参观清华之后有“清华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来的大学校”之叹。此言是褒是贬,颇具玩味。

  因为,任何一个学校都需要创造并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的,而非从属的,她是遭遇艰难曲折时迸发出的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奋斗力。当洗刷国耻的迫切与热忱回归到理性的审视与思考,清华人开始寻找着一种属于清华的精神,探寻一条学术独立之路。最具标志性的,是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的《君子》讲演,他借用《周易》中的话提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清华人“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此后,清华学校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并将这八个字刻于校徽之上,永久流传。时至今日,这八个字仍是清华校训,师生以此自律,视其为“清华精神”之精髓,代代相传。

  从1913年10月清华送出去第一批留美生到1929年清华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学校先后选送留美生总计1099人,还有各种津贴生、官费生以及“袁氏后裔生”549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学成回国,并成为我国各界,特别是科学、文化和教育界的栋梁之才。侯德榜、金岳霖、吴宓、陈达、茅以升、叶企孙、陈岱孙、闻一多、潘光旦、梁实秋、梁思成、顾毓、周培源、高士其、王力、马寅初等就是杰出的代表。

  追忆似水年华——独立人文

  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1928年,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这是清华学术走向独立的起点。梁启超在《学问独立与清华第二期事业》中直言,留学预备学校时期是清华的第一期事业,“于模仿裨贩上实已有相当之成绩”,但是“中国学问界决不以此为满足,自今以往,应渐脱离模贩时期,入于独立时期”。

  梁任公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却起到振聋发聩的功效,给清华的发展带来了莫大的助力。1925年,在学术独立的呼声中,清华国学研究院应运而生,一改清华建校以来忽视中国文化的风气。在国学研究院,最受瞩目的要算是“国学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他们秉承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治学理想,开创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境界。一时间,清华国学院成为国学研究的“重镇”,并培养了一批“国学”人才——后人称之为“清华学派”,清华国学院也由此被人们视为“现代学术发展的两个里程碑”之一。

  1929年,基于种种原因,煊赫一时的“清华国学院”结束了其短短四年的历史。但其传统却并没有就此中断,学术薪火正因她培养的一大批“以著述为毕生事业者”的国学人才而得以绵延。随后建立的文学院与国学研究院一脉相承,人文精神在此继续发扬光大,学术巨擘在此荟萃云集。中文系的朱自清、闻一多、杨树达、刘文典、俞平伯、陈寅恪(与历史系、哲学系合聘)、王力外文系的吴宓、瑞恰慈、叶公超,哲学系的金岳霖、邓以蛰、张荫麟(与历史系合聘),历史系的雷海宗、吴晗,社会学系的陈达、潘光旦等教授,哪位不是声名显赫!如今,在夜阑人静时,路过清亭、闻亭,仍能依稀感到当年清华人文的流风余韵。

  也许今天的人们更多地知道清华是“工程师的摇篮”,而无法想象清华当年“长剑如花,白衣胜雪”的人文盛况。人文学科确曾是清华的半壁江山。它不仅是清华校史上的辉煌一页,也是中国近代学术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时至今日,清华文科虽得以重建,但清华的人文学者们苦苦追求的恐怕还是那“断裂已久”的人文精神吧。

  关于大学与大师的哲学

  ——梅贻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个“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年代,政治势力不断侵入学术界,洁白的二校门似乎已无法隔断尘世的喧嚣。清华经历校长多次更迭和长达11个月的空缺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位试手补天的人物——梅贻琦。梅贻琦是天津严氏家塾(即南开学堂)张伯苓先生的得意高足,第一批留美学生。梅贻琦的到来,使清华的局面发生很大变化。他执掌清华的近二十度春秋正是清华奠定根基、彪炳校史的黄金时代。

  1931年,梅贻琦在接任清华校长的就职演说中曾慷慨激昂地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他看来,学术的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较的,大学要向高深方向发展,大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自赴任之日起,梅贻琦便“以师资为努力奔赴之第一事”。同是学者的梅贻琦懂得怎样礼遇文人,而他对知识的尊重及其对文人共同理想的追寻,使清华在短短数年间,荟萃了众多的人文星辰与学界泰斗。其中有学术巨匠陈寅恪,语言学专家赵元任、王力,哲学界名教授冯友兰等,及其他如陈岱孙、金岳霖、吴宓、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潘光旦、张申府等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精英。在自然科学方面,汇集了叶企孙、熊庆来、吴有训、周培源、任之恭、李继侗、黄子卿、萨本栋、陈桢、张子高、杨武之、赵访熊、施嘉炀等20余位知名教授。

  关于梅贻琦“大学与大师”的办学思想,在其著名的《大学一解》中,有更加精彩的发挥:“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他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虽自西洋移植而来,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精神源于大师持身、治学、接物、待人之一切言行,及学生跟随大师“从游”而成的自谋修养。因而,在学生培养方面,清华尤为重视“通才教育”。

  梅校长真正意识到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所在,并把这种思想,贯彻到一所大学的发展中。在他主持清华期间,清华大学本于中国文化的厚土,吸收了西方的学术体制与理念,从留美预备学校的框架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立的风格和传统,在国内外声名鹊起,跻身于世界著名学府之林。

  书写辉煌——

  清华人的生命历程

  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当千疮百孔的中华大地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苦难之后,她的儿女们必须为进步、光明和民族复兴而苦苦求索,奔走呼号。清华人责无旁贷,其中很多人将一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如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乌云密布的天空,也成就了清华国耻与骄傲交织着的“前身”。

  1937年,清华大学“辞却了五史宫阙”,与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漂泊于大西南,共同组建了西南联大,写下了清华校史上那光辉的一页。1952年6月,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清华成为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并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卓越的国家领导人。1978年后,清华大学陆续恢复一批人文学科,目前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沧桑迭变,而清华园依然人才济济,岁月的流逝抹不去曾经的光华,新的生命力仍然奔流在这片土地上。

  每次走进清华园,我们不仅会被她清丽、飘逸的自然环境所吸引,还会被她厚重、深远的人文气氛所包围,情不自禁于闲庭信步中,在繁花、绿草、小桥、流水的牵引下,抚摸着一座座古建筑的斑驳,堕入时空隧道,追寻起清华园往昔的岁月……

  秀美的水木清华

  清华园的历史应该追溯至二百多年前,应该算是圆明园园林建筑的延伸,“水木清华”就是乾隆对这里景致的切身感受。

  据说当年乾隆游园到此,发现这里山林变幻,清水环拢,还有绿树点点簇拥着古屋,这不禁让他想起晋朝一位诗人曾写过的诗:“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于是,他也提起御笔写下了“水木清华”四个字为这里命名。后来八国联军火烧了圆明园,大火一直烧过近春园,却在接近清华园时渐渐熄灭,这才为我们留下了这片园林。屈指算来,这里恐怕是目前北京西郊仅存的少数圆明园时代的建筑了。

  中国园林的特点一向是让山水与建筑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因为那时的人们便懂得,没有环境对建筑的烘托,任何建筑都将黯然失色。水木清华的主要景区便是工字厅后的荷花池,当年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在此求学时就曾说这里是清华园“最幽绝”的地方,如今,荷花池水依旧清波涟漪,池边杨柳依旧摇曳轻拂着水面,而清华学子依旧把这里当作他们晨读、漫步、休闲的最佳场所。

  古朴的二校门

  20世纪初,“八国联军”入侵,淳亲王的两个儿子异常气愤,于是把义和团招进清华园,设坛举事。这一行为既没能阻止“八国联军”的侵略,又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结果两个儿子一个被撤职查办,一个被发配新疆,另外还交纳了一大笔的战败赔偿。因这一年是庚子年,便叫“庚子赔款”。没想到正是这笔屈辱的赔款,却造就了后来的清华。

  1909年,当630名青年走进北京史家胡同深深的巷子,参加留美庚款考试,准备赴美留学时,远在清华园工字厅西边的清华学堂也在筹备建设中,并于1911年4月开学。在送走了几批留美学生后,周诒春于1913年升任了清华校长,他不满足于在工字厅周边老老实实地办留美预备学校,他想要办大学。于是,他开始在清华园大兴土木,清华园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二校门就是这时建起来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二校门已不是它当年的样子,因为早在1949年时,为了交通便利,老校门两侧的墙就被拆除,在十年动乱之中,二校门更被当作“四旧”的东西拆毁,直到1991年,它才又被得以重建,据说是完全按照当时的样子建设的。好在我们还可以从梁实秋先生的笔下,体味二校门当年的情形:“清华的校门是青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虽设而常开的黑栅栏门。门前站着一名守卫的警察。门的弯弧上镶刻着清代那桐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

  而洋车在校门口等候,如同今天在高级宾馆外等候的出租汽车,则是早年间二校门外的又一景观。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清华园和北京城之间的交通都极为不便,学生们进城,除了每天仅往返一次的班车,只能骑小毛驴或坐驴车,人力车已是奢侈品。但清华教授的月薪是400银元,相当于现在的4万人民币,所以洋车还是愿意到这里为他们提供服务的。

  如今虽说通往校内外的校门和通道不少,但二校门仍是人们来往清华园首选的出入口,因为人们已不只把它看作校门,更把它看作了一个历史的证人。

  壮大的图书馆

  从1916年开始至1919年早春,清华大学图书馆拔地而起。它的整个建筑以红砖垒砌并配汉白玉石雕饰物,大门也是铜制。而人们只要沿意大利大理石的阶梯拾级而上,便会踩到一层楼由玻璃铺就的地板上。可以想见,当年学生们走在上面,该是多么的好奇与兴奋。它的窗外也是一片葱茏,充满生机的爬山虎从地上一直爬到楼顶,楼窗也便成了其绿叶中阳光下斑驳耀眼的点缀。这里就是中国曾最具规模的图书馆,它的藏书相当丰富,梁实秋先生第一次看到的大部头手抄《四库全书》,就是在这里。

  在此之后,清华图书馆又经过两次续建,直到今天,分别在1919年、1930年、1991年三期建成的图书馆,总面积已达27940平方米,应该说是墨菲、杨廷宝、关肇邺三位建筑大师的共同杰作。它的一、二期建筑天衣无缝,二、三期建筑也是珠联璧合。特别是第三期建设,它在位置和高度选择上,仍尊重大礼堂和一、二期老馆的中心地位,甘居偏位和次高,但却又一箭双雕,形成了图书馆区和西大操场区两个环境空间。在建筑形式上,和旧馆建筑呼应中有变化,在采用欧美建筑形式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几进几出、院中有院的格局,再应用铝合金大玻璃门窗采光、共享大厅天窗采光通风,使其成为了建筑工程史中的又一杰作。而它的藏书量、图书使用率以及从这里走出的知名学者,恐怕都是全国乃至世界高校中数字最大的。

  独特的科学馆

  当时与图书馆、大礼堂、体育馆并称为清华四大建筑的科学馆,它在建筑上也同样是采用了当时美国流行的校园建筑风格,砖混结构、外形对称、比例端庄,其立面也是分成三段,点缀石柱,还模仿文艺复兴时的门窗、檐口、基座。从其建筑艺术而言,可以说是“洋为中用”,从其使用功能上来讲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与神奇,我们抛开它所具备的科研及教学功能不说,仅它楼下的空调大风机就让当时的人们惊讶不已,因为只要一看到这个大风机旋转,无论是什么季节,整个馆里总会四季如春,舒适宜人。

  这个“科学馆”是理学院所在地,借用钱三强的话来说,“这里曾是中国理科教学和研究的中心”。一段时间以来,在理学院院长、人称“科学馆主”的叶企孙和吴有训等主持下,清华因此聚集了众多的理科教育家,也培养滋养了王淦昌、钱三强、华罗庚、陈省身、顾毓、钱伟长、王竹溪、林家翘、王大珩、段学复、唐敖庆、周光召、丁石荪、何祚庥等众多杰出科学家。

  今天的清华,仍是多少人的向往、多少人心中的圣殿,哪怕无缘在这里读书,就是看上一看、走上一走都是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感观上的享受。

稿源:北方网—天津日报 编辑:马欣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精彩热图
嵌入-变动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热点评论 ·体育频道
2010年“成品家装”(图)
【专题】大型史诗电视剧《解放》
公安钢管园区治安分局积极开展夏季严打整治
港游客遭劫杀 中方要求菲律宾解释发动强攻原因
金镜头奖评委会:《挟尸要价》照片不存在造假
从篮球世界杯举办城市,看中国篮球“热区”
杨博尊刘玉涛曹六洲破全国纪录 天津游泳选手创佳绩
天津聋人男篮得分王韩超:我的偶像是林书豪
硬地滚球上演“有爱”一幕 上海队员“让球”避免零封
大比分战胜北京 盲人门球天津与浙江会师决赛
·财经频道 ·娱乐频道
国美零售高级副总裁方巍:品牌定位是成败的关键因素
两轮换电起飞,智租换电荣获国际零碳节“2022杰出绿色创新奖”
TCL家电因涉嫌收购ST奥马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上海银行发布2022年半年报:规模效益稳步增长 结构转型成效显著
丰田金融服务加速二手车流通
《你看谁来了》张桐被爆“抢戏李幼斌”的趣事
《你看谁来了》发布 任静付笛生痛批“造谣者”
说出最想对闺蜜说的话 免费看电影《小时代3》
电影《误杀》公映 全方位解锁贺岁档话题爆款
《被光抓走的人》看点 “津抖云”免费请您看
关闭窗口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