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港人隔膜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一个问题逐渐为各界所关注,虽然香港在主权上回归了,但人心的彻底回归还需假以时日。毕竟,港人长期以来对内地存有隔膜和不了解。
“香港人真正接触祖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香港工联会会长、“香港各界庆祝香港特区成立10周年筹备委员会”主席郑耀棠说,“香港人过去总以为内地很落后,到今时今日虽有所改变,但毕竟只是10年光景。”
中联办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促进两地交流的任务。回归10年来,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形式越办越活,涵盖的范围包括政界、商界、劳工、新闻、妇女、青少年等界别团体。
透过中联办组织或协办的内地访问团或国情研修班,香港人深入了解了国情。据了解,时至今日,已有三千多名香港公务员通过不同渠道在内地接受了国情培训课程,而到国家行政学院参加国情培训已成为香港16万公务员的必修课。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活动都得到了各界热烈响应,如近年针对新闻界的国情研修班,就吸引了不少媒体派出中高层报名参加。
今年3月刚参加完由中联办及统战部合办的国情研修班,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总干事丘东向记者细数收获:“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层次都很高。有国家统计局局长、中央党校校长、国防大学的少将等等。内容很丰富,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国防等方面的情况及国家当前的发展战略等。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和交流也很大胆、尖锐,有的问题老师都答不了。”
中联办首任主任姜恩柱披露,仅在他于香港工作的5年当中,由中联办协调组织的两地交流人数就多达25万人次。其中内地省市有近3000个团体赴港,人数达5万-6万人次;香港社会各界赴内地团体有4000多个,总人数达20多万人次。
郑耀棠参与过多次活动,他对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代表团”访港活动印象最为深刻。“香港人的情绪高涨得不得了。大球场历史上连最精彩的节目都没坐满过,可见当时的盛况。”
“香港人就是这样,国家有壮举或灾难发生的时候,他们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这种感情有其朴素的一面,没那么政治化,不是挂在嘴边,而是实在地做。”一位中联办官员这样形容。
新华社香港分社“正名”
1999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决定,2000年1月18日起新华社香港分社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同时改名挂牌的还有澳门中联办
香港中联办的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新华社香港分社。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香港的特殊情况,它长期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在香港履行职责。1999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决定,2000年1月18日起新华社香港分社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同时改名挂牌的还有澳门中联办。2002年,香港中联办从位于皇后大道东的原新华社香港分社旧址搬到西环的现址。
“很正常的事情,新华社香港分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现在终于正名了。”一位经历了这一过程的中联办工作人员向记者描述了更名挂牌时的情况。
时任中联办主任姜恩柱当时对媒体这样介绍更名的原因:“鉴于中国政府已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更好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和基本法,支持特区政府依照基本法施政,保障中央人民政府驻港机构按其授权履行职责……”
一位曾在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过的人士告诉记者,回归前新华社香港分社担负着中央委托的各方面任务。回归后,外交事务由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负责,防务有解放军驻港部队负责,中联办的工作则转为以联系各界人士、促进两地交流为主。
就官方的口径而言,更名后的中联办的职能没有本质改变,但是更加具体而细致。
根据中联办网站的公开信息,中联办的主要官员设置包括一位主任及7位副主任、一位主任助理、秘书长及两位副秘书长。内设机构包括办公厅、宣传文体部、社团联络部、青年工作部、经济部、社会工作部、台湾事务部、保安部、警务联络部等。职能包括五项——联系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联系并协助内地有关部门管理在香港的中资机构;促进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联系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增进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往,反映香港居民对内地的意见;处理有关涉台事务;承办中央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