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上午9时许,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在英东学术会堂,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在座谈中,温总理说:“我以前讲过穷人的经济学,今天讲讲穷人的教育学。我们的国家太大,尽管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还很困难。”
从“穷人经济家”到“穷人教育学”,这体现了总理对民生、对平民的一贯关注。何为“穷人教育学”,温总理说,“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
“穷人经济学”和“穷人教育学”是一脉相通的。当初,温家宝总理讲到穷人经济学时,曾提到舒尔茨。他说:“我想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一句话。他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舒尔茨还有一句话,“穷人关心改善他们的命运和他们孩子的命运并不亚于富人”。数千年历史乃至现实中国,穷人命运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改变的。故而说,关注穷人教育,就是讲“穷人经济学”的表现。
在教育高扬产业化的今天,应该承认,整个教育资源被最大地挖掘出来,整个教育潜力被最大地激发出来。然而,在多数人受到教育,并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同时,却仍然有部分人,享受不到教育发展的成果。这部分人集中体现在农村,表现为穷人。一方面,他们迫切需要改变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想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另一方面,因为经济弱势,他们不能拿出足够的经费来支撑孩子接受教育的经费。在这样的矛盾对立中,教育的公平性荡然无存。
必须明确,讲“穷人教育学”,不是对穷人的施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诸宏启曾说:任何制度背后都有一个伦理取向,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亲近穷人的制度”。从本质上讲,我们制度的建设,是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中央也一再提出,要把发展成果惠及于民。这里的“民”,是广义的,绝不仅仅是富人。这体现在制度设计上,就应该“亲近穷人”。穷人教育学,正是这一思路的延续和发展。
讲“穷人教育学”,让穷人的孩子上得起学,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石;社会公平,是走向社会和谐的必经之路。故而说,必须站在更高视野下,审视穷人教育学的意义。环顾世界,很多国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践行穷人教育学。在印度,各级政府办了大量基本免费、面向社会底层和穷人的“官校”。不仅如此,政府还为来自社会底层和贫困家庭的子女保留50%的工作岗位。
各国国情不同,无论从历史,从国人的期望,抑或从当前的国力看,政府都应该讲讲“穷人教育学”。正如温总理所说:“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公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民族崛起的必要。
温家宝: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