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时间里,塘沽的职业教育将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将成为天津市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就业准入制、工学结合、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等全新的制度和教学模式将在全市先行先试。塘沽的职业教育正迎来朝气蓬勃的春天,本报特别专访了塘沽教育局闫国梁局长。
记者:大力发展塘沽的职业教育,塘沽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闫国梁:自从天津市政府与教育部签订了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协议后,今年11月8日,塘沽区政府又和天津市教委签订了《天津市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共建协议》,要在塘沽创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就业准入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验,这无疑是给塘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充满希望的机遇。然而,滨海新区缺乏蓝领人才,一些企业因人员不足而导致进度落后。如何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源源不断地为他们输送满意的人才,这便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记者:结合滨海新区发展的现状,您认为塘沽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
闫国梁:我个人认为塘沽需要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职业学校应该是就业导向,培养学生能力本位,也就是说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和就业结合,这就要求培养出的人才是滨海新区需要的,而个人的技能则是学生的饭碗,必须要掌握好实战技能。此外,滨海新区的发展更要求职业教育模式的灵活,例如,随时根据企业需求设立新的专业或淘汰就业率低的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还要着眼于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学习。要培养出受企业欢迎、被社会认可的具有高技能水平并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才。
记者:目前在塘沽依然是高考热,大多数的中考生都选择了上高中考大学的路,面对这样的状况,职业教育如何扭转逆势?
闫国梁:高考热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扭转人们这种意识形态的方向。通过舆论导向、挖掘用人单位来扭转家长或者学生“官本位”的思想。此外,企业的用人机制需要改善,非大学生不录用的现象不能成为企业招聘的第一个高门槛。当然了我们自己也要努力,我们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从软硬件上提高教学,更多地与企业挂钩,让人们明白上职校有用,有工作、有前途。更让学生了解,这些职业是适合他们的工作。
记者: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塘沽即将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这对于企业、学校来说意味着什么?
闫国梁:滨海新区的发展难免会吸引外地的人员前来就业,除了技术人才、知识型人才外,一些缺乏职业技能的人也会前来,就业准入制就是对进入滨海新区就业人员的一个把关。就业准入制可以使企业用功有序,能够选择到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而职业学校也可以为就业的人员提供培训,使他们能够获得就业资格证书,届时就算是当个服务员也需要证,从而能够在企业获得就业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