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西宁4月23日电(骆晓飞张任青子)“我去过全国100多个城市,三年来,通过唱歌跳舞挣了近3万元。”藏族小伙子扎西自豪地说。
扎西来自青海省平安县阿伊赛迈雪山脚下的一个藏族村庄——上郭尔村。四年前,这个村和邻村唐寺尔村的65名藏族群众在政府部门文化增收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组成了一支民间民族歌舞团——青海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跳着藏族“锅庄”、唱着藏族民歌走上了一条歌舞致富之路。
如今,这个民间歌舞团的成员已经发展到了650余人。他们带着原汁原味的藏族歌舞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近四年来已在全国400多个城市巡演了1200余场,演员人均年纯收入近6000元。与此同时,通过歌舞团培训输出的歌舞演员也有480余人。
作为主要藏族聚居区之一,青海省内居住着100多万藏族群众,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歌舞文化资源,“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人们总是这样形容藏族群众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
2004年以来,青海省开展文化扶贫、文化增收活动,相继投入200多万元对农牧民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中的转产牧民进行包括民族歌舞、民族艺术等内容的培训,支持和鼓励农牧民通过歌舞经济和文化技能走上致富之路。藏族歌舞走出高原,走向了全国,青海藏族群众“跳着唱着”富起来了。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石乃亥村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几年前开始走文化增收、歌舞输出的路子以后,整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里每家都有2、3名歌舞演员,户户都买了手扶拖拉机,家家盖上了新房,电器一应俱全。
“通过民族歌舞与外界交流,不仅收入增加了,村民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海省贵南县石乃亥村民间艺术团团长索南卓玛说,今后我们还要加强各方面的培训,不仅要把藏族的歌舞传播出去,还要把民族服饰、工艺品也带出去。
据青海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负责人李晓燕介绍,四年间接受各类培训的农牧民已经超过1万人。目前,在青海省有160多支像阿伊赛迈和石乃亥村民间艺术团这样的民间歌舞团,他们常年活跃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西藏等20多个省市区。
“高原民族歌舞非常受各地群众的欢迎,全国巡演过程中,一场演出观众最多时达6万人,一张门票最高可以卖到300元。”平安县宣传文化中心主任王选德认为,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歌舞经济、文化增收不仅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而且也对弘扬和保护民族地区文化、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