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图片说明:震后汶川县草坡乡道路状况遥感分析图片
图片说明:震后都江堰上游紫坪铺水库险情隐患遥感分析图片
“北川县城肯定要异地重建,两个选址地的地形地貌正在比较分析中。”今天下午,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向记者透露,汶川地震后的第五天,中科院就已通过航空遥感技术分析认定,北川县城原址不适合重建,受上游堰塞湖威胁,所有人员必须撤离县城,“这也是科技在减灾中发挥作用的一个例子。”
航空遥感为地震灾区画像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五天,中科院遥感飞机飞临汶川县草坡乡时拍下了一幅令人惊奇的照片:一幢形似孤岛的五层楼顶上,有人用红色颜料醒目地涂下七个字符:SOS700。求救信号紧急上报后,多架军用直升机飞到这里,当地8个村的民众逐步得到救援。事后人们发现,由于道路、通讯彻底中断,草坡乡是此前汶川县里唯一没有得到救援的乡。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从5月14日上午开始,中国科学院的2架高空高性能航空遥感飞机就已飞赴汶川灾区,开展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执行26架次飞行任务,其中一架雷达遥感飞机监测面积已达25000平方米,另一架光学遥感飞机监测面积也超过16000平方米。”
郭华东研究员透露,每天航空遥感飞机完成遥感作业后,现场专家会迅速进行数据回放和初级处理,部分快视和纠正数据当夜送达北京,科研人员再连夜对遥感监测数据作进一步处理,并开展灾情信息分析。“简单来说,我们的工作包括灾情实时监测、灾情评估、灾情预测和灾后重建分析几个部分。”
正是基于先进的航空遥感图像分析,国家和地方抗震救灾部门得以迅速了解灾区房屋损毁程度、交通受损情况、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和地质地貌等急需信息。
北川重建地址有待科学分析
地震中夷为平地的北川县城究竟如何重建,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媒体关注。郭华东研究员今天透露,根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分析,北川县城已受到严重损毁,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桥梁断塌、堰塞湖威胁,“遥感图像表明,没有必要进行原地重建。”郭华东表示,北川的地址地貌显示,原地重建还会受到次生灾害的威胁,异地重建势在必行。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北川县城异地重建有两个方案,一是与其邻近的安县安昌镇,距北川县城20公里左右,另一个选择是北川县擂鼓镇。郭华东告诉记者,中科院的航空遥感飞机已详细拍下两地的地形地貌,“我们会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哪处选址更符合科学性。”
郭华东透露,地震发生后第五天,中科院分析震区遥感数据后就建议,北川县城必须异地重建,现有人员也应该迅速撤离,“我们还建议,尽量保留北川县城的地质原貌,适当时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地震遗址。”
逐步完善救灾应急机制
“早一分钟拿到遥感分析图像,救灾决策就会多一分科学依据。”总结这次技术减灾工作,郭华东似乎有点遗憾。他表示,我们需要从硬件上提高应技术减灾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救灾协调机制,“比如可以考虑把必备的设备永久装配在遥感监测飞机上,减少装机时间。发生突发灾害时,可以让遥感监测飞机优先飞行,尽快获取第一手信息。”
郭华东表示,汶川地震还给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建立一套先进实用的应急机制,“比如一旦启动某一级机制,什么时间执行遥感监测,什么时间调动应急部门,都应建立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