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家文物局启动有史以来最全面长城资源调查
走进群山 看看那“野长城”
核心提示中国长城学会的科学考察显示:明长城目前保存较好的墙体部分不到20%,嘉峪关至山海关的明长城,墙体和遗址总量不足2500公里,只有原长度的1/2。一些自然条件恶劣或管理松散的地方,明长城实际已经消失。
去年,国家文物局启动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长城资源调查。据悉,天津段长城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新发现了大量的遗存,并推断天津境内长城本体及附属设施的建设年代均为明代,这将对科学保护长城、建立健全长城资料提供权威依据。
天津境内“野长城”的实际状况怎样?日前,记者前往蓟县进行了实地探访。
梨木台长城怎一个险字了得
长城所在地确实险峻,山连着山。前往长城的山路七扭八歪,有的地方甚至无路可走。在村民的指点下,记者在梨木台的崇山峻岭中,找到一段沿山脊而建的“野长城”。这段长城东西各临绝顶,其中一段已经坍塌。沿长城向东踯躅前行,虽然脚下遍布碎石,依然能感觉出长城的主体很结实。向右俯视,公路宛如一条丝带——蜿蜒在山峦间。再探头左看则心惊不已,下面便是悬崖。西面的一段长城更是惊险,长城“笔直”而上,烽火台高高耸立在孤峰上。
入青山岭探访保存最完整敌楼
“叠罗汉”爬进无门敌楼
经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调查,蓟县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敌楼是青山岭的砖质敌楼。记者看到,敌楼墙体上出现了很深的裂缝,在敌楼前后各设有三个瞭望口,因为没有进入敌楼的台阶,记者一行采用“叠罗汉”的方式,才从瞭望口爬进敌楼。市文保中心专家姜佰国说,当时士兵大概是利用软梯上下敌楼的,平时便把软梯收起,防备敌人偷袭。
敌楼可容纳30多人,从瞭望口处望去,可以清楚观察到周围的情况。敌楼内部设有台阶,可以直达楼顶。在敌楼右侧墙体和地面上有火燎的痕迹,长城学会第一届会员白旭晨先生表示,古代士兵一般在敌楼旁边点报警烽火,但这处痕迹究竟是点烽火留下的还是后人取暖留下的,已经无从考证。
白旭晨介绍,明代对烽火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见敌人一至五百则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则放四烽四炮,万人以上则放五烽五炮。一般情况下,用烽火传递敌情,从山海关到北京只需两个时辰,从蓟县传递敌情至北京只需要半个时辰,比快马报信快三倍左右。
35年前用皮尺量出长城长度
此次长城田野调查将精确测出天津长城的长度,最终结果还没有计算出。根据查阅到的一些官方资料,蓟县长城的长度为41公里。这个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呢?原来,早在1973年,当时任蓟县文保所副所长的白旭晨曾展开过一次调查。
白旭晨今年66岁,谈起当年那次普查,仍记忆清晰:“调查队由4人组成,一位是当时市文物处的专家,一位是长城所在乡镇的文化干部,再加上一位向导和我。大家历经21天,用皮尺测量出了天津长城的长度。皮尺长50米,每次测量时在端点处插上竹竿作为标志,有些地方太危险,实在上不去人,四个人便各估出一个数,哪两个人说的数据最近,便取一个平均数,以此来计算长度。”
35年后飞机遥感测长城长度
据介绍,此次长城资源调查,市文保中心联合天津测绘院对长城进行了精确测量,航空考古、GPS等技术得到大量应用,最终将获得一套具有权威性的长城地理信息数据。
据测绘院技术人员介绍,航空考古技术也称为飞机遥感实测。调查中,首先在飞机上装上机载遥感器,沿着长城的走向,对地面物体进行拍照,然后把拍摄的遥感照片恢复为立体照片,以此来计算长城的长度。由于部分长城已经损毁,照片上无法显示,需要考古专家通过分析疑似长城遗址的土壤,鉴定该地点的土质年代,判断是否有人工操作的痕迹,以此来确定长城的位置。目前,测绘工作第一阶段尚未结束,长城的准确长度预计年底能向社会公布。
长城传说一直在流传
李世民给前甘涧命名
此次长城资源调查,考古学家断定蓟县境内长城建于明代。不过,村民们却众口一词,认为蓟县长城最早建于北齐或秦朝,这些说法没有具体的证据,但村民中流传的许多故事,使他们认定蓟县长城建设时间应该早于明代。
“我们村的名字,是李世民给起的呢!”甘涧村的孔令国讲了一个村子里很流行的传说。当时,李世民东征,调动各州士兵在蓟州聚齐,由于水土不服,不少将士染病,便统一集中到前甘涧这条山沟内调养,不足半月全部康复。李世民发现,这里的泉水如甘露,谷深如响涧,便取名“甘涧”,并在这里建立了军工厂。到了明代,驻军中三位姓屈、孔、方的将军带头在前甘涧成家立业,逐步形成前甘涧和后甘涧两个村庄,村里屈、孔、方三姓的人挺多就是一个证明。
“长城应该建于秦朝,我的祖辈都这么说。”当地一位叫孔庆福的老人说,他今年98岁了,是村子里年龄最长的老人。
学术之争
蓟长城究竟始建于何时?
蓟县长城的始建时间,白旭晨和长城专家查阅古籍得出结论,北齐所筑长城的走向是从今山西离石县西北黄栌岭起,北到朔县西北的社平戍,东行经河北省赤诚,南向居庸关,东经北京、天津、河北达山海关。这是明代以前,唯一在蓟县境内修筑长城的记载。此后,北周、隋、辽、金、明各代对长城大都属于重修,蓟县长城应为北齐天保年间始建。
白旭晨认为,长城始建于明代还是北齐属于学术之争。
而在这次长城调查当中,考古专家认为:天津市域内的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的修建年代均为明代,为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域内不存在其他时期的长城。
姜佰国介绍原因主要有四:其一,在小平安、黄崖关等地发现有修建敌台时的刻碑,碑文上提到“隆庆四年”“万历十九年”等明代年号,还提到明代将领“戚继光”。其二,天津市域内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修建方法相同,石块的垒砌方式一致。其三,从自西向东若干个墙体的断面观察,不见晚期墙体叠压早期墙体的迹象。其四,据《四镇三关志》等文献记载的关、寨堡的名称、地理环境与此次发现的关、寨堡的名称、地理环境一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