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薛福林父母不能理解23岁的他的生活方式。昨日,薛福林的父亲给记者打来电话,“儿子毕业整整一年了,收入虽然不低,但成天忙于打短工,根本不想找一份安稳的工作,真让人着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像薛福林这样的生活状态并非个案。时下,像他一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说是就业,身份和职业却多样,时间也难以固定,且变换性极强,不少年轻人将其戏称为“隐性就业”。
据薛福林介绍,自己的收入来源有多个方面:在滨江道的一家大型购物广场,经营着一个小专柜,花了大半年时间理顺之后,就很少守在柜台了,而是雇用一个员工。最近,他还兼职于一家网络公司为其进行策划,同时又是一家大型商务会馆的行政顾问。用他的话说,这些行业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凭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的,以使自己经验积累得更加丰富,交往面广泛,有利于早日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好为今后的创业打基础。
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月波表示,隐性工作状态看起来很轻松,但要做到游刃有余,却需要资本,不可盲目。
刘月波指出,相对于“啃老族”来说,隐性就业族是积极上进的代表。但大量的隐性就业群体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更多压力。隐性就业族也占用社会资源,可能使真正的失业者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援助。更重要的是,隐性就业背后的用人单位不规范用工问题使职工的权益得不到保证,就业市场秩序难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