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小小的钩针、细细的丝线,在丁淑华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上下翻飞,一朵花三下两下不到十分钟就编成了。天津市妇女手工编织协会编织女工丁淑华,12年前经历了下岗再就业的“阵痛”,12年后,她依靠让人叫绝的手工编织手艺,不但自己实现了再就业,还带领6.2万名下岗姐妹踏上幸福征程,成为本市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涌现出的一位典型代表。
28元起家,赚第一桶金
1997年,丁淑华从红桥区糖果公司下岗,面对着年迈多病的父母和身患糖尿病的丈夫,以及正在上学的儿子,到哪里去找工作?丁淑华一度惆怅困惑,但很快她就想通了,“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咱不能怨天尤人,而该积极乐观面对。”从小就喜欢织织绣绣的她,经过市场调研,发现手工编织很有市场,决心自己创业。
由于当时生活非常困难,她没有钱买大批的丝线,就用仅有的28元钱买来一斤线,短短3天时间,就制成7个做工精美的小包。拿到市场上,卖了70块钱。一位老大姐觉得她的编织技艺不错,让她加工一套床罩,丁淑华高兴之余也犯了难。加工床罩要用7斤线,自己哪有钱买啊!那几天只要一赚到钱,她就去买线,分了四五次才把线凑齐,随后没日没夜地织好。后来,这套成本价700元的床罩被拿到香港的展卖会上,竟卖了2000港元,这成了她的“第一桶金”。消息像长了腿一样,很多下岗女工找她学编织,她都热心相助。2个多月下来,慕名而来者竟有300多人。在妇联和街道的帮助下,1998年丁淑华已开了4家分店,带领3000多名下岗女工一起干,产品仍供不应求。
一朵花,10分钟编织成
要想创业,就必须要有一技之长。丁淑华说编织一朵包括红、黄、蓝三种色彩,直径达3厘米的丝网花,别人至少需要40分钟,而丁淑华用不到10分钟就能织好。这边接受记者采访,那边丁淑华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织的时候一眼都不瞧,仅仅过了八九分钟,一朵花就织好了。北京奥运会期间,丁淑华携带仙桃闹娃系列作品参加北京奥组委、国家体育局等部门主办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大型展示活动。其精湛的技艺,使现场50多个国家的外籍友人大为惊奇,齐声夸赞“你就是编织界的‘大熊猫’!”20多位外国朋友现场拜师,随后有的还追到天津学艺、订货,令津门妇女手工编织的品牌叫响世界。如今,市妇女手工编织协会的产品已远销美、英、法、日等20多个国家,年承接订单数额超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