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自古就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屯田建城离不开水,漕运兴旺离不开水。天子渡口因水而生,随水流变换度过了历史上的一天又一天。
海河贯穿在这座城市中,是天津人的命脉,是天津人的性格体现。它就像一位家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不过就像所有的家庭成员一样,有的时候,它也会犯脾气。建卫六百年来,海河并不是一直都让人舒心,不时出现水患,给天津人带来过不小的损失。
历史上对海河的治理一直就未停止,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治理力度与规模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兴修水利到发展文化产业,海河治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水利行为,而变得更加立体化、全方位了。
海河的大规模治理,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开始了。
海河流域的特点之一,是河道上大下小,宣泄不畅,所以容易产生灾害,旧中国对于海河水患的治理比较缺乏,因而灾害的发生率就更高了。据《天津地方志·水利志》记载,从明代万历年间至1949年,天津发生过43次大的水灾,至少两次出现淹没二十余级城砖的情形。1917年海河流域暴雨,南运河几次决口,市区大部被淹,海光寺一带的水深甚至达到了1.8米。
历代对海河及相关河道的治理都有一些,但效果都不甚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海河的治理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天津兴建了西河闸枢纽工程,还对海河干流进行了“咸淡分家”和“清浊分流”的水利工程建设,对诸多相关河流的开挖与疏浚也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
不过,在1963年,天津还是经历了一次极为严峻的考验。当年8月,天津连降暴雨,海河上游多条支流暴发洪水,直逼天津。许多人家躲到了高处,不谙世事的孩子们甚至都能在院子里的积水中划水取乐。防汛抗洪的形势忽然间变得极为严峻,数十万人投入到了抗灾的一线之中。幸运的是,经过近两个月的搏斗,洪水终于退去。
但这次大水显然给高层领导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几个月后,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随即迎来了一次治水高潮。从《天津地方志·水利志》的记录中就能看到这一进程的紧密程度:
“1965年冬至1966年春,疏浚扩挖黑龙港河尾闾南大排水河。
1966年冬至1967年春,新辟子牙新河,并修建马棚口防潮闸。
1967年冬至1968年汛前,开挖滏阳新河,新建工农兵防潮闸。
1968年冬至1969年春,扩挖疏浚独流减河,并加固堤防,建新进洪闸……”
十余年间,诸多防洪屏障建成,护卫了津门的安全。
六十年来,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除了防洪抗灾外,还在开发水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天津人对此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海河干流一向被视作具有多重效益的河道,天津近郊沿途农田的引水灌溉、市内数百万人的供水、水运网络的形成、两岸文化景观的布设等等,都与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海河一直被视作天津的母亲河,它与这座城市所有人之间的血脉相连,在治理的过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太阳逐渐升起的时候,轻轻地将夜幕推开,日光缓缓覆盖整个城市,把一天的生气都注入其中。
古文化街东侧,海河平静地流过。河边的道路上,人流与车流一刻不停,空气中会传来各样的声音,自行车的车铃声、人们的交谈声中,还不时响起汽车的鸣笛,虽然夹杂在一起,但并不显得喧闹。
人们来来往往,似乎都在为一些事情忙碌着。不过有一些人显得相当惬意,从古文化街出来之后,穿过马路走到海河边,嘻嘻哈哈地瞧着风景,拿出相机拍照,之后径直走向码头——那里停着大大小小的几条船,等着搭载游客去欣赏海河沿途的风情。
一条透明的大型观光游船正从码头旁驶过,河水在船下优哉游哉地泛起波浪,不远处的天津之眼俯视着海河,看着那些乘兴而来的游客随着游船前往下一处景观。
当另一条游船从码头驶离后,忙活了一阵的吴敬东暂时闲了下来,和本报记者聊起了天。
他是津旅海河游船有限公司航务部的副部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他就在海河上驾船,一干就将近三十年,海河多年来的变化,他全都看在眼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小火轮”拉“木槽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吴敬东在天津航校读书,从此与船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海河上有一种拉货的船,被称为“小火轮”,吴敬东在海河上的最初航行,就是在“小火轮”上完成的。
吴敬东说,那时“小火轮”后会拖着一溜儿被称为“木槽子”的木船,每个“木槽子”大约有二十米长,七八米宽,串连在一起居然也显得浩浩荡荡的。
船上载的多是粮食、盐、造纸用的草,还有工程土、沙石料等货物。常常在早晨五点多的时候,吴敬东就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启程,从塘沽一直驶向咸水沽、独流等地,有时还要进入河北省境内。当时这趟航程相当长,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如果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他们就会泊在岸边,宿在船上。
吴敬东说那时工作很辛苦,吃住都在船上,一趟活儿下来光顾着忙活船上的活儿,根本没心情留意海河两边的风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两条游船成新鲜事儿1985年,吴敬东调入了园林局下属的海河游览中心,开始和海河游览打起了交道。2009年7月,他又划转市旅游集团下属的津旅海河游船有限公司。也许早年他没有想到,这一干就是24年。
最初海河上只有两条游船,一条名为“海河号”,一条名为“黄莲圣母号”。吴敬东说,当时海河的河面没有现在宽,水质也不那么理想,沿途设有三十多个排污口,水中常常出现各样的杂质,看上去不大美观。而且那时的河边也没有护栏等设施,唐山大地震后搭起的临建棚还随处可见,环境显得比较乱;河面上的桥也并不多,论起风景,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即便如此,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在海河上坐船还是一件挺新鲜的事儿,仍吸引了不少人。
记者在采访的时候,恰逢中午休息。“黄莲圣母号”就停在码头,记者得以走进去仔细观察了一下这条船。它属于古画舫造型,大约可以载一百多个客人,不过坐椅属于老式的高背硬座,舒适度不如现在流行的坐椅。船舱里设有电视机,也有售卖商品的区域,吴敬东说这都是后来添置的。
因为经常粉刷、维护,船的整体还显得很新,不过时隔多年,这条船也已经到了快“退休”的船龄了。说起这件事,吴敬东颇为依依不舍,虽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这毕竟是他最早驾驶的游船,他说将来如果能把它收藏进博物馆,成为海河文化变迁的一个见证,该有多好。
新世纪:海河一天一个样儿二十多年来,吴敬东从水手变成了驾驶员,又变成了船长。他特别自豪地说,所有的游船他都开过。早年园林局自己培养过三名年轻的船长,其他两位都因故离职了,只剩下他。他说自己对海河的感情太深了。
吴敬东说,海河在最近几年的变化特别明显,河面变宽了,堤岸也进行了改造,排污口都被封堵,水质也变清了,而且新的桥梁不断修建成,一座桥一个样儿,相关部门为此还特别推出了一条游览“十七桥”的路线。
景观变得越来越精致之后,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吴敬东说,早年间,一天如果能卖出一两百张船票,就算相当不错的成绩。但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坐船游览,仅今年“五一”期间,每天的游客就有数千人之多。
游客多了,游船当然也要增加。从1987年开始,海河上几乎每年会新增一条游船,迄今已有十九条之多,其中在内河的有十七条,在海上有两条——两条船之中的“海景号”是吴敬东带着船员和技术人员从珠海起航,历经两次台风,在海上航行了22天后顺利抵达天津港的。
目前,有一条名为“海河观光一号”的游船正在试航,这条船也是津旅海河游船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建造的第一艘游轮,也许很快就能和观光客见面。
新船的性能让吴敬东赞不绝口。像“黄莲圣母号”那样的船,布局是旧式的,驾驶舱里除了船舵和油门线之外,几乎没有别的装置。船启动时,得派轮机人员到船后的机舱去操作。而新型游船都是电气化控制,驾驶员在驾驶舱里就能一目了然地观察到各项数据。吴敬东给记者讲了一个细节:以前的船舵很“沉”,驾驶员转起来特别费劲,但新型游船改用液压技术后就省力得多了。记者杜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