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全国共有1235例接种甲流疫苗疑似异常反应病例
卫生部13日通报,截至11日,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疑似异常反应病例中,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喉头水肿等较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占15例。对此,有关专家提醒,疫苗接种后应留观30分钟以防范急性过敏反应。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教授文昭明说,异常反应有轻有重,但是不等于异常反应都是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如果某个单位一下子发生了很多人对疫苗异常反应,就可以否定是过敏反应。至于过敏性休克,更是少数中的少数。
过敏反应的基本病变,最常见的是由于血管扩张,表面看起来是肿的。文昭明指出,过敏反应最早出现的症状绝大多数是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包括致死性的喉头水肿,还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少数是心血管低血容量的休克。
“过敏性休克和过敏性喉头水肿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比如几分钟、十几分钟就开始出现,逐渐发展,非常快。像过敏性休克,一般都是30分钟以内发生。”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刘大卫说。
“虽然过敏性休克发生得很快,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有一个急救的过程,所以接种单位需要对过敏反应有一定防范。”刘大卫建议,公众一定要到当地行政部门指定的接种点去接种,一旦发生过敏反应,接种点都备有药品和医疗器械,比如肾上腺素、氧气瓶等,并且接种组织、接种人员都经过规范培训,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能够规范操作、积极救治。
刘大卫强调,接种之后留观30分钟是为了防范急性过敏反应,“一旦出现之后我们可以及时抢救,但毕竟急性过敏反应是罕见的”。
我国甲流疫苗异常反应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一点三
中国疾防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刘大卫13日表示,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总体来看是安全的,比较罕见的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1.3/10万。
卫生部13日通报,截至12日中午12时,全国已累计完成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1200余万人,共收到疑似异常反应1235例。
刘大卫介绍,这些疑似异常反应中,发热、局部红肿等一般反应占950例,相对比较罕见的异常反应有143例,这两种反应合称为由于疫苗预防接种引起的不良反应;其他和疫苗没有关系的偶合症有83例;和心理因素有关的,比如打针害怕等出现的反应有28例;另外有31例正在调查中。
“疑似异常反应报告病例中,由疫苗接种引起的比较严重的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喉头水肿等有15例。”刘大卫说,总体来讲,我国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
据介绍,疫苗接种引发的不良反应,总体上都叫“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按发生原因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反应。
“偶合症是指有一些基础性疾病,接种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或者是患有某种感染性疾病,正好要发病,处于潜伏期,打针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所以偶合症和疫苗没有关系。”刘大卫说,目前诊断的偶合症有上呼吸道感染,这是偶合症中最多的,83例中有48例。还有腹泻,扁桃腺炎,甚至偶合甲型H1N1流感的,也就是说甲型H1N1流感还没发病,打针的时候恰好出现临床症状。
“疫苗本身绝对不会引起甲型H1N1流感。”刘大卫强调。
谈及对疑似异常反应的处置,刘大卫表示,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首先要通过有关监测系统上报,如果是一般情况,基层接种单位就能处理,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按上呼吸道感染建议治疗。如果基层接种单位搞不清楚,就需要报到上一级疾控部门,再组织调查。任何一个疾控机构都有这样的调查诊断专家组,对他们进行调查、诊断,看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然后再建议病人进行相应的治疗。
另据刘大卫介绍,如果调查专家组确定是由异常反应导致的损害,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应给予患者一定的一次性补偿;如果是偶合症,跟疫苗没有关系,原则上不予以补偿,“但有的地方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或可得到一定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