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五大道”的吸引力之一,在于它若即若离的态度,在于它永远也挖掘不完、捉摸不透的故事。走在大理道,这种置身其中,却又永远无法深入触摸的神秘感更是扑面而来。
曾经居住在“五大道”的冯骥才认为,无论是寓公式的军政要人,还是成功的实业家们,在当时吉凶难卜的社会背景下,全都希图安逸,不事张扬。这种心理外化在“五大道”的环境形象上,房屋的尺度宜人,倾向低矮,没有高楼;隔院临街,院中花木掩住里边的楼窗,而最紧要的是,院墙全是实墙,很少使用栏杆。
大理道名人故居一览表
3号 蔡成勋
5号 蔡家庙
4号 张志谭
7号 李霁野
18号 鹿钟麟
36号 卢 弼
37号 訾玉甫
翠竹里2号 高少洲、高文庆
39号 张伯苓
41号 张纪正、陈必娣
42号 林鸿赉
48号 陈光远
57号 王天木
60号 王占元
63号 毕鸣岐
62号 孙多钰
66号 孙震方
贤邻别墅 陈调甫
晓园西华村 杨文恺
一路曾五名
“五大道”自南向北,至大理道时,已经是第三条道路。这种被包裹在一个区域中心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这条路不同于其他的独特个性。马场道修建最早,两侧落户的居民也最早,因此这条路相对而言最热闹些;睦南道两旁绿树成荫,各式建筑错落其间,“雅致”一词再适合不过;而大理道却轻易地被贴上了“静谧”这个标签。午后漫步在大理道上,很难听到嘈杂的声音,只有恬静的心呼吸着温婉的空气。阳光照下来,使人很想变成一只猫,享受一刻慵懒惬意的午睡。
1929年之前,大理道及周边地区还是一片开洼荒地。但这片荒地在此时并不属于“中国地”,而是被英国人划入了扩张之后的英租界。眼看着大片的土地荒着,不能建造房屋,不能出租出售,英国人开始想办法。他们提出了疏通海河河道的建议,以治理水利、促进贸易的名义,对海河开展了大规模的清淤修治工程。英国人其实不仅仅看中了疏通海河河道之后带来的经济效益,他们还看上了从海河河底挖出来的这些淤泥。海河修治工程从1902年开始,每年从海河中挖出的淤泥约二十万立方米,这些淤泥都用铁管向英租界墙子河外一带的洼地输送填垫(俗称“吹泥垫地”)。十几年下来,墙子河外的英租界扩充界近二百五十余立方米洼地被填平了。
1929年至1932年,英国工部局开始在这片土地上修筑道路。大理道起初并不叫“大理道”,而是以英属殖民地新加坡命名为“新加坡道”,也称“33号路”。日伪时期,日本人把这条路更名为“兴亚二区33号路”,又叫“南纬25号路”。直到194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条路又以我国云南省大理县的县名,命名为“大理道”。新中国成立后,“大理道”一直沿用至今。但历史上,这条路先后有过五个名字,是值得读者注意的。
今天的大理道,全长1745米,平均宽度8.5米。起于新华路,止于西康路,由于道路比较窄,多年来一直作为“单行路”使用。百年前,汽车还只是极少数人的特权,因此多数豪宅在临街的位置都设计了便于出行的“车库”。但如今,大理道两侧几乎每天都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汽车,这恐怕是这条路上近百年以来最大的变化了。
比起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名人旧居“墙更高,院更深”。马场道的很多院墙被改造成了通透式,站在马路上即可对院子内的宅院看个大概;而睦南道上的一些旧宅,虽然也盖了院墙,但两米左右的围墙总还能让人瞥到些墙内的风景;可大理道上的“豪宅”,院墙往往三米多高,踮起脚尖也看不见墙内的事,只有走到二三十米开外,才能远远看到树木掩映中的一点楼尖。从大理道东边的蔡成勋旧居、訾玉甫旧居到大理道中间的孙震方旧居,高围墙、大庭院让这些建筑成为大理道神秘深邃的象征。
整理大理道上的名人旧居,并没有什么共性。这条路上,既居住着下野军阀,也居住着巨商富甲,另外还有教育家、翻译家、藏书家、医生等,甚至还有特务。根据现有资料,大理道上居住过的名人有18位,但显然实际情况绝不止这些。查阅资料之后,有关大理道的记载最少,但同时说明,大理道值得挖掘的东西更多。一份资料提示,戴笠在天津成立军统特务机构后,时常在“大理道汉奸张福居的一座大楼内举办鸡尾酒会”。张福居的这座大楼一直是大理道上的未解之谜。
有人说,“五大道”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那些幽静胡同里的某个小院子里,也许就居住着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名人后代。马场道和睦南道上的很多房子都已经更换了主人,这种隐藏着“高人”的小院子更多地藏在了大理道的普通民居中。在大理道居住了近50年的孙大娘虽不是名人之后,但当她热情地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小院后,我们不禁对这种“藏龙卧虎”的说法开始信服。从一个小胡同里打开的小铁门走进去,经过一条十几米长的窄道,向左一拐,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孙大娘告诉记者,她住的是这幢楼的前客厅和书房,实木地板和实木门窗仍保持着几十年前的原貌。二十年前,孙大娘与邻居协商,楼后的小门由她一家使用,独自进出,孙大娘在两间大屋里住出了“独门独院”的感觉。几十年来,只有房管局的工作人员和邮递员熟悉她,在这个小铁门里,如果她想隐居起来生活,真是太容易了。
越是走近大理道,就越能感受它的不平凡。一路走下来,很多小楼靠近马路的一侧被粉刷修饰过了,而背对马路的一面,依旧保持着原貌。但恰恰这些未经修饰的雕花和墙壁,才流露出百年前它们曾经有过的显赫生活。我们相信,大理道上的名人故居绝非仅仅18处,那些埋在记忆里没有被挖掘出的故事,正等待着读者与我们一起去寻觅。
如果您发现我们遗漏了大理道上的某位名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专家支持金彭育记者马樱健摄影王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