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仁翠敏和她的女儿吕娜
她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毅然决然走上手术台。医生用锤子凿骨的声音清晰在耳,但她觉得一锤锤凿下的不是骨头,而是女儿的希望。她把从身上取下的5块骨头给了女儿,也给了她第二次人生。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她叫仁翠敏……
一
“过去的事了,没什么好说的,每个母亲都会这样做的。”一个春阳和煦的日子,记者来到蓟县五百户镇清池四村,坐在仁翠敏家中,与她面对面交谈。与其说这是一次采访,不如说是一次推心置腹的聊天。我们聊起过往的日子和如今的生活,哪怕是回味伤痛,屋子里也洋溢着笑声。阳光照在仁翠敏脸上,看得清岁月留下的皱纹,但读不出痛苦曾经的痕迹。
这是位普通的母亲,也是位伟大的母亲,乐观、豁达、坚韧。在当选天津市“十大杰出母亲”的评选材料上这样写道:22年前,为治疗女儿的先天性脊柱侧弯,她将自己的骨头作为骨源,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毅然决然走上手术台,最终从自己身上取下5块骨头,安放在女儿的脊柱上,撑起了女儿弯曲的脊梁。她以坚毅的性格和乐观的态度,积极引导女儿走出残疾带来的心理阴影,鼓励女儿勇敢面对现实,在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给了女儿幸福的人生……
二
1980年10月17日,仁翠敏的女儿吕娜出生了。还没有看清女儿的模样,她就得了产后大出血,在昏迷中被抬入病房急救。7天后,她第一次见到女儿粉嘟嘟的小脸,成为母亲的幸福让她感觉眩晕,一切看来是如此美好。
“当时哪想到女儿会得病?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我心里可高兴了。但吕娜一岁时还不会走路,坐着的时候总是歪着,当时我们也没多想。后来一个在医院工作的亲戚来家串门,发现孩子的情况后,对我们说孩子身体可能有问题,建议我们去医院检查。”仁翠敏说。
她和丈夫吕树成带着孩子去了县医院。
几天后,家里接到了医院的诊断书——先天性脊柱侧弯。医生把仁翠敏和丈夫叫到一边,详细解释了病情的严重性,告诉他们,这个病属于先天残疾,随着孩子身体的成长发育,病情也会越来越重,弯曲的脊柱可能压迫神经导致瘫痪,甚至压迫心脏造成死亡。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这个病没有好的治疗办法。
仁翠敏瞬间感觉天塌下来了,整个世界破碎了。
“那段时间,我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女儿怎么可能得这种病?我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气都喘不过来。她以后该怎么办?这个家该怎么办?”
“这不是孩子的错,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她好好活着,活一天算一天。”在经历了情感的折磨后,仁翠敏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她选择了一条看似无望的道路,只想尽可能地让这个可怜的孩子获得更多幸福。
在他们的呵护下,吕娜一天天长大,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仁翠敏和丈夫商量后,决定把孩子送进学校读书。这时的吕娜,病情已经开始显现,个子不高,身体侧弯,站在同龄孩子中间显得特别扎眼。
“如果因为身体原因不送她上学读书,孩子的人生毕竟不完整。她早晚都要接受这个现实,与其在家中躲避,不如趁早接受社会的考验。”母亲的爱,有时也需要割舍。
三
就这样,吕娜走进了校门。这一年,她8岁。
命运的转机也在这一年出现。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家里人在看电视时得知一个消息,天津市红十字会医院能治先天性脊柱侧弯。仁翠敏知道后,兴奋得一宿没睡。长期以来压抑在内心的纠结突然释放,她感到女儿有救了。
“我们马上给红十字会医院写了封信,详细叙述了孩子的病情。没过几天,医院回信了,告诉我们尽快去做检查。”说到这里,仁翠敏的眼睛一亮。
女儿住进了医院。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决定为小吕娜做手术。方案有两个:一个是钢棒支撑术,就是用钢棒把女儿弯曲的脊柱支撑起来,但需要每三年换一次钢棒,以适应身体的发育。到吕娜停止发育时为止,大约需要四五次这样的手术。这一方案的风险很大,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另一个是植骨融合术,就是用人的骨头做支垫,把弯曲的脊柱支撑起来,如果成功的话,不需要做第二次,骨源可以用病人自己的,但考虑到孩子还小,不能取她的骨头,骨源家属自己想办法。
仁翠敏和丈夫排除了第一种方案,他们不能让孩子独自去承担那么大的风险。“当时家里很穷,给女儿治病的钱都是东拼西凑的,哪有钱找骨源?即使有钱,谁乐意把自己的骨头拿出来给别人?”仁翠敏说。
“孩子爸爸决定取他的骨头。我坚决不同意,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万一有什么闪失,这个家可怎么办?我告诉他,取我的骨头。”
“做这个决定,你怕吗?”记者问她。
“怕有什么用?即使手术给我落下个残疾,也无所谓了,毕竟我是过来人。但吕娜还小,她今后的路很长,我必须这么做。”
四
仁翠敏和女儿一同进了手术室,这是1988年的冬天。
主刀医生先从仁翠敏身上取下骨头,再给女儿植入。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不能麻醉,否则骨头不能用。取骨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用锤子一点点凿。
锤子一下下凿在仁翠敏的胯骨上,如同凿进心里,彻骨的疼痛让她的汗水浸透了衣服和床单。医生说忍不住可以喊,但仁翠敏咬着嘴唇,没有出声。
时间在这一刻停止,仿佛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仁翠敏至今清晰记得锤子凿下去的声音,迟钝、单调、刺耳。躺在手术台上,她没有流泪,反倒有种释然的感觉。这5块骨头可以改变女儿的一生,她觉得值。
漫长的两个小时过去了,仁翠敏被推出手术室回到病房。此时医生给她注射麻醉药以减轻痛苦,但麻药已经完全派不上用场了。仁翠敏已经痛到麻木。
头三天里,她整晚失眠。每天,医生都要把被汗水浸湿的被子拿走,换一床新的。
“后来伤口因为感染没长好,产生淤血,是医生用管子给抽出来的。”仁翠敏用双手在胯骨的位置比划了一下,“现在天气变化的时候,这里还感觉疼。”
“现在看,这一切付出都没有白费。人不管遇到什么坎儿,都要想办法应对,好好活着。”说这句话时,仁翠敏满足地看了女儿一眼,眼神中荡漾着幸福。
五
手术成功,吕娜远离了瘫痪和死亡。但由于先天原因,她依然无法完全恢复到正常人的样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上初中以后,她开始慢慢懂得这一切。
仁翠敏给了女儿身体的一部分,如今,要用母爱给她精神上的港湾。
“吕娜那时老是一个人躲在屋里哭。她不愿和别人交往,完全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这孩子命苦,从小遭那么大的罪,身体又有残疾,别人稍微取笑一句,她就受不了。你说咋办?只能想方设法给她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她觉得活着有意思。”
此时,吕娜已经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了,正面临升学的压力。仁翠敏和丈夫每天陪着女儿聊天,告诉她咱不比任何人差,只要开心,只要坚强,一切都会好起来。
中考时,吕娜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加体育考试,她升高中考大学的梦破碎了,情绪降到冰点。
“我和她爸爸商量,虽然孩子不能上大学,但必须有一技之长,这样才会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不至于自暴自弃。”
仁翠敏想得很周到,她决定让吕娜去学医。
当年,吕娜成为蓟县卫校的学生。
为锻炼吕娜的自理能力,仁翠敏和丈夫从未送过她上学。身体矮小的吕娜,每次都要骑自行车走20里的路。
吕娜是个争气的孩子。在卫校的3年时间里,她学习十分刻苦,包揽了学校设立的所有奖项。
1998年,吕娜毕业回到清池四村,开始了行医生涯。
此时的吕娜,已经彻底摆脱了残疾带来的困扰,她背着沉重的药箱行走在山路上,走得坦然而开心。
吕娜先后被评选为蓟县残联代表和“十佳文明县民”,依靠自学拿到了助理医师证,明年还要报名参加职业医师的考试。她还是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村里人提起吕娜,都说这是个好孩子,懂事,热心,医术高。如今,吕娜已结婚,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吕娜的故事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传开,开始被更多的人知晓。人们感叹于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奉献社会的同时,更为一个伟大母亲的奉献与付出而感动。
六
仁翠敏家的门前就是有名的翠屏山。与仁翠敏聊天时,你会感到她的乐观、坚韧,就像大山一样。她总是在笑,笑起来安然而满足。她把付出作为一种幸福,在付出中体会着快乐。
院子里栽着一排排油绿的小葱。临走的时候,仁翠敏执意要我们捎上一些,说大老远赶来,实在没什么好招待的。我们婉拒,她有些不好意思。
我们走出门与一家人挥手告别时,发现院门上贴着一行字,上面写着吕娜的手机号码。
仁翠敏说,那是为了方便村里人看病贴上去的,万一吕娜没在,人家好与她联系,别耽误了病情。
回头望着这个农家小院,我们的眼里和心里一片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