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2:关于房地产的“冬春之争”
2002年,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繁荣景象。中国经济又度过了活力四射的一年。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制造”浪潮终在2002年呈现出四射活力,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终于在全世界发威,整个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的存在和力量。一个真实的笑话开始以各种版本流传起来:很多人出国旅游买回一大堆纪念品和时髦商品,回到家里后扯了商标一看,都是“MADE IN CHINA”。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背后,却洋溢着一种特别的自豪。
中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了促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在调控中发展,在震荡中前行,成为2002年房地产业发展的主题。
但是,依然有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表示出莫大忧虑。
2002年元旦的前一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专访,发表了题为《2002,房地产的冬天》的访谈讲话。魏杰教授通篇讲话的核心是:目前房地产已经产生了超过1993年的泡沫;2002年将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冬天。基本调子是对一片叫好声的房地产形势持否定态度。魏杰教授说:“研究中国经济,当然要关注房地产业,这是市场经济的前沿问题。1993年以来,积压了一大批房子,尽管消化了一部分,但积压率还是超过50%,过几年会炸掉一批。2001年的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泡沫的第二次高潮。”
魏杰教授高论一出,不啻引爆了一颗重磅炸弹,影响全国,尤其在房地产业界产生巨大反响。鉴于魏教授发表的“冬天论”、“泡沫论”,是在整体上否定房地产业的大好形势,且影响范围大,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广大房地产业内人士也对此予以了极大的关注。
2002年1月26日,《中国建设报》头版“权威预测”专栏率先刊登了题为《2002年不是房地产的冬天》的长篇署名文章,旗帜鲜明地对魏教授的观点公开进行“辨析”。文章作者是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学会副会长包宗华先生。
在2002年1月9日在扬州召开的“中城房网董事长联席会议暨两周年年会”上,一些知名房地产商也对这一焦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华新国际总裁卢铿认为2002年是房地产行业的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他反对“严冬”的说法,但他认为目前还有一丝寒意,因为中国房地产行业还处在调整期。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市场会增长,资金会增长,但结构调整也会继续,“对部分开发商来说,也可能是冬天,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应该是春天”。
河南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则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对于做品牌的企业来说永远是春天,但对于炒家和那些浑水摸鱼者,则永远是冬天”。
在讨伐“泡沫论”、“冬天论”的大论战中,虽然主流观点呈一边倒,但没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对方批得一无是处,更没有出现过去那种对人身的诬蔑和攻击;而是心平气和地、平等地进行学术讨论,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在指出对方问题症结的同时,也注意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分清存在问题的性质、程度、范围,探讨解决办法,提出预防其恶性发展的有效措施。包宗华在《2002年不是房地产的冬天》一文的结尾就提出要保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兴利除弊的六条措施;中国人民大学谢经荣教授在《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的课题报告中,也有针对性地提出四条防范措施。国家和不少地方政府也都在采取政策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房地产泡沫。这无疑是成熟的表现。
一个教授,为了提醒人们正视泡沫,发动了这场世纪大论战;为了不沾染泡沫,一个行业的人参与了这场世纪大论战。这场论战的真正意义在于,中国房地产要时刻警惕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