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简要内容:记者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镇水塘铺村看到,虽然干旱仍在持续,但高产创建示范片里的1000余亩玉米却翠绿一片,长势喜人。毕发辉认为,有了水源,还要毫不松懈地抓好中小型水库以及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在雨季到来时才能蓄上水。 |
5月21日,小满。记者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镇水塘铺村看到,虽然干旱仍在持续,但高产创建示范片里的1000余亩玉米却翠绿一片,长势喜人。
彝族村民高福顺一早就到玉米田里浇起水来。说起眼下的光景,他喜忧参半,“我家还有十来亩地在那边山上,现在还荒着,啥也种不成。”
同处一个村子中的两片地,为何差别如此之大?县农牧局农艺师毕发辉说,“我们也在反思,如何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示范片的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完善水利设施高福顺一边浇水,一边有些担心地说,现在地下水已经不多了,水管里出来的水量很小,他家4亩玉米地浇了3天才浇了一半。“如果明年再这么旱,那就真是一点办法没有了。”
县水务局局长余春说,石林县地下水资源有3.95亿立方米,县里已经准备科学开发地下水,旱季时汲取地下水解渴,雨季时再补足,将地表上下的水综合用好、用活。
毕发辉认为,有了水源,还要毫不松懈地抓好中小型水库以及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在雨季到来时才能蓄上水。
云南其实并不缺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然而,大旱之年,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弊端暴露无遗。
云南省的决策者表示,争取今后3年再新开工建设100处骨干水源工程和100万处“五小”水利工程;“十二五”末新建大中型水库50余座、小型水库200座以上;新增蓄水库容15亿立方米,新增总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抓好配套建设,每年新建干支渠防渗工程1000公里,全面提高云南农业的水利化程度。
提高科技水平站在郁郁葱葱的玉米田里,毕发辉介绍说,“这些玉米苗,是4月初通过塑盘育苗的方式培育后移栽的;用地膜覆盖起来,有助于保水。这些技术在今年抗旱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面对尚未缓解的旱情,石林县大力提倡节水农业,水稻全部实行旱秧育苗,玉米采取塑盘育苗移栽;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到农民群众中,推广抗旱科技措施、发放技术宣传资料;组织机械服务队开展规模种植地块的大田翻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云南省提出,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水路不通走旱路,扩大间套种、晚秋种植,力争大春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000万亩。目前,全省507万亩大春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3300万亩大春间套种技术推广中心示范片已全部落实到位。
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范源洪认为,要提高农业的持续抗灾能力,必须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包括围绕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大力开展抗旱优质新品种的选育、抗旱栽培技术与耕作制度研究等;加强各类作物品种的抗旱性监测,为今后选育、推广抗旱品种以及抗旱栽培技术的研发提供依据;建立完善科技应急处理机制,在病虫害、干旱、洪涝、霜冻等灾害应急服务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