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表示,目前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对于风水项目是否可以确定为国家级名录,王文章表示专家尚在研究,他坦言,对一些项目不能草率地或者盲目地下结论。(《新京报》6月3日报道)
风水乃玄学,玄学是否科学,至今尚无定论。因此,风水申遗较之昆曲等文化样式的申遗之路,一起步就缺乏共知共识这个基础,卷入认同漩涡也就实属意料之事了,更何况风水长期以来还与民间迷信活动有着扯不清的关联。
可是,令人颇感错愕的是,风水是否该申遗,还在研究阶段,为何就招来媒体及坊间的热议呢?这仅仅是一次文化认同的争论,抑或是观念的碰撞?很显然,风水申遗戳到了当下“申遗热”这根敏感神经。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约有200个项目有申遗的意向,其中100多个项目已进入预备清单。按照一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一个专案的规定,这些项目的申遗之路至少需要一个世纪!虽然风水申遗,与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略有不同,然而谁都知道“世遗”标签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现实利益。换句话说,各地能为诸如“二乔”、“西门庆”等历史名人故里,及虚无缥缈“九阴真经作者墓”等“准物质文化遗产”,争得面红耳赤、口水飞溅,难道不会上演“跳大神”、“赶尸”、“摸骨算命”等风水文化的发源地大战?
其实,基于历史文化传承及保护考量,申遗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起到法律与物质的双重支撑。然而,纵观当下,重结果、轻保护的纯粹为了申遗而申遗的热潮,日益偏离了申遗的初衷,成为经济乃至政绩的杠杆和抓手。试想,在不甚健康的经济思维助推下,一些“指标思维”、“项目思维”,能不惯性地打造出“申遗铺路、经济唱戏”、“借文化这只鸡下GDP的蛋”非理性之牌吗?
在此语境下,即便不是风水这类存在争议的传统文化,只要与申遗相联系的,也就在所难免透着几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眉眼和架势。因此,再审慎的研究和研讨,也难以掩盖“申遗”标签背后的一股股喧哗和躁动。
由是观之,风水申遗不但是个伪命题,而且暴露出申遗业已成为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伪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