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这里是天津规模最大的古代王族建筑群,也是今年第一个“地王”所在区域。王府刚刚修旧如故竣工开放,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地王”也已开始施工,高档住宅区将在不久后建成。从庄王府向四周延伸,由百年历史凝聚而成的人文和商业的碰撞,让这里即将成为天津最有魅力的城市新区。
庄王府体验清代王府生活
庄王府修缮完工后五一节对外开放,成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清朝王府生活的“双重”博物馆。建筑群由三进四合宫殿式院落及花园组成,一道院、二道院、三道院仍沿袭庄王府规制复原。二道院是庄王府建筑的主体。中殿左右有配殿陪衬,东西有厢殿相对。南面是戏台,戏台顶部有“玉龙戏珠”的大浮雕,不少老戏迷老票友常驻在这儿登台清唱。最里面一进院子,有清代王府生活的真实再现。游客可以坐进真正的八抬大轿围着院子转一圈,不过这可不是免费的。毕竟这大热天儿,工作人员还得穿上清朝王府家丁的行头,也够不易的。
2008年11月26日启动庄王府修缮工程之前,这里是长达七八年之久的天津最大的旧书市场,同时还“驻扎”着养老院和南开民间艺术团。当年在这里兴办养老院的吕淑英老人,改造前仍住在一座大殿里。大殿里面用木板隔出了几个房间,尽管房子很高,但光线却很暗,冬天又要生火取暖,安全隐患可想而知。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威是修缮工程的主要设计者。修缮之前,他对这里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发现几座大殿的“官式做法”在天津的建筑中非常特殊,祠堂内部地面上的进口花砖、配殿的吊顶和石膏线在当年来说也都非常洋气。“我们这次改造也充分保留了这些历史痕迹。”他说。而最为难得的是,五六十年代留在南开文化宫外墙上的标语“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也得以保留了下来。
王府大院里的历史倒影
李纯祠堂、南开文化宫、庄王府。这座大院曾经使用过的不同的名字,也见证了不同时代的历史时刻。
天津的庄王府其实并没有“庄王”。1913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购买豫亲王府改建为协和医学院时,在王府地下挖出了大批白银。当时已经发迹的江西督军、天津人李纯及其弟李馨得知这一消息后怦然心动,如法炮制以20万银元的价格买下了早已被八国联军毁得差不多的庄王府。李纯兄弟没能在庄王府地下挖出宝藏,于是决定在原址建住宅出售,称为平安里。又将王府建筑遗留下来的琉璃瓦、雕梁画栋、墙砖、石雕等材料拆散、编号,运至天津,在今兴业里附近选址兴建李纯祠堂。祠堂占地40亩,周围建有护祠河,祠堂西侧也就是现在兴业里附近有一片30亩的水塘。从1914年到1924年,李纯祠堂的修建用了10年时间。
李纯祠堂建成后,一直没作为祠堂使用。日军侵华后这里被日军占为兵营,40年代又被国民党军占用。50年代初,李纯祠堂成为棉纺六厂的职工宿舍。1958年,天津市政府决定将李纯祠堂改为南开人民文化宫,将祠堂北侧的花园改建为大剧场,其余均保持了原貌。剧场建成后,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马三立、骆玉笙等都曾在此登台献艺。有老人回忆说:“当年每到重要节日,文化宫内就会张灯结彩,唱大戏的、说曲艺的、摆擂台的……十分热闹。”
从1982年起,每年夏天,南开文化宫都要搞周末消夏纳凉晚会,当时也是盛极一时。1991年,文化宫的一道院改建成家具大观园,进驻了近百家家具商。1997年前后,这里又变成了当时天津最大的露天台球厅,五六十张台球桌摆满大殿前。
新地王旧地王
今年3月13日,兴业里地块儿以13.95亿元的价格起拍,经过63轮竞争,融创中国天津公司以17.8亿竞拍成功,在当时,这也成为2010年天津的第一个地王。融创公司负责人说,这里将被开发成全市最高档次的住宅区,精装修之外还要引进全球最先进的理念。
2009年以前,兴业里地区有包括飞云东里、怀安环路、怀安南里3处5000平方米以上的分散片平房,建筑面积共计约30000余平方米,有居民近1400户,当时是南开区界内最大的一片散片平房。2009年1月,这里开始拆迁,位于此地的兴业里鞋城,也整体迁移到长江道上的新兴业鞋城。而最近地王产生之后,兴业里地块的二手旧楼的房价也开始大幅提升。
兴业里是块儿风水宝地。东侧的庄王府是市内最大的古典建筑群;南边不远处是鞍山西道科贸街,同样也紧邻天津大学;北侧则有长虹公园的自然生态区。这里可以成为地王,答案不言自明。
实际上,天津在很多年以前就曾出现过地王。1934年房师文撰写的《天津市地价之研究》一书记载,1928年,旧军阀幕僚龚家祺在大胡同商业街买下一块地皮,每亩地价5万银元。当时整个天津市(不包括租界地)的平均地价是每亩1309元,这块地的价格比平均地价高出几十倍。另据记载,从清朝末年到抗战前夕,天津再也没有比这块地皮更贵的土地。
城市记忆
三宫里的旧书市
从2000年到2007年,位于现在庄王府内的三宫旧书市渐渐发展成华北地区最大的旧书市之一。这里可以淘到与书有关的一切,包括线装古籍、碑帖、拓片、名人字画、信札、旧照片、票证、邮票及各类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连环画。也因此成为众多书迷的目的地。可以说,那个时代每位书迷都有一段三宫往事。
卖书、买书的交易就在这大殿之间宽大的院落里。靠西侧院落的几间破屋和院落一周的屋檐下是用铁皮柜子围成的所谓固定的常摊儿,摊子上杂乱排放着各式书籍。院落中间则是用铺板搭的大摊儿,也有用破布、塑料垫成的小摊儿,热闹时大摊子十几家,小摊子几十家。这里什么书都有,旧的教科书、杂志、旧报纸、旧照片、旧宣纸、书画习作、旧信封一应俱全,仿佛让人置身于历史长河,像过眼烟云似的温习现代史的许多片断。如果有品相好的或完整的一套,便放在显眼的地方等着卖个好价钱。
——张大正《忆三宫旧书市》
我经常会光顾最大的旧书市场是南开文化宫,在各个书摊流连,仔细寻觅,自得其乐。我在三宫认识了既卖书又藏书的段某,他藏有三室一厅的国学书和大量古籍;还有个曹大刀也是天津旧书业的传奇,他专门搜罗奇缺的古籍和外国文学书以及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缺本珍本,而且品相很佳,当然价格也高,一些大学教授、专家和书迷都是他的顾客。他从不二价,让一些想拾漏的书迷斥为“宰人”,故有曹大刀的绰号。——任知《淘书记》
城市地标
鞍山西道天津的中关村
买电脑就去鞍山西道,是所有天津人的共识。全长2.6公里的鞍山西道,由于背靠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著名学府,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聚集了一批知识密集型企业,进而形成了多家经营电脑零配件及相关产品的综合性电子产品市场。随着赛博、颐高、百脑汇、时代数码广场等大型IT卖场的聚集,鞍山西道成为当之无愧的天津最大的IT商圈,也被叫做“天津的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