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今年夏天的“桑拿天”连续时间特别长,这也让不少市民“热”出了毛病,市120急救中心连续几天出车次数都直冲500大关,白天市内34部急救车一直在超负荷运转,加之各三甲医院急诊室病人扎堆,“压床”现象频发,原本40分钟的出车周期,经常要延长到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
急救都奔三甲医院
病房没床就躺走廊
昨日下午3时左右,120急救中心河西分站接到任务,河西区紫金山路附近出现一起车祸,一名82岁老人急需救援。司机、担架员、急救医生迅速上车,驶往事发现场,为老人受伤的腿部进行固定后,急救医生询问老人希望到哪个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天津医院!”老人坚定地说。
“又是一个三甲医院!”急救医生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原来,近些天高温湿热,心脑血管疾病、中暑及车祸频发,120急救中心河西区分站的5辆急救车每日要出车100多趟,急救人员天天连轴转,根本忙不过来,而且大多数患者都要求去知名的三甲医院,无形中又增加了出车时间。“大医院急诊室人特别多,总是‘压床’,医院的平车少,病人运转不开,就要占用我们的平车,所以我们送完病人也走不了,得等医院把病人都转到住院部,分流之后我们才能离开,而这个时间少则需要20分钟,多则一两个小时。”
随后,记者在多家三甲医院采访时看到,因为没有床位,在急诊室走廊里,很多病人只能躺在平车上,而急诊室门外救护车还是源源不断送来急需抢救的病人。
入伏以来患者激增
频频加床增派人手
既然大医院急诊室床位紧张,那么为何急救车仍频频将病人送到大医院呢?有着8年急救工作经历的杨磊说:“我们接到患者都会按照就近原则送医,但很多家属只相信三甲医院,我们只能根据其意愿将患者送到指定的医院。当遇到大医院急诊室‘压床’时,我们会主动提出帮患者转到附近其他医院,但经常遭到家属的拒绝,总觉得我们是收了小医院的回扣,其实我们是想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对此,很多三甲医院也很感到头疼。自入伏以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室平均每天要接诊10余名中暑病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多。医院急诊室的床位增加到了近60张,已经没有多余的地方再加床了。为了应对暑期就诊高峰,急诊室增加了值班医护人员的数量,希望能缩短患者看病的流程,尽快分流病人,空出更多床位接诊新的病人。
120一天出车500次
压车最多等两小时
市120急救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入伏以来,经常会在三甲医院遭遇压车现象。“根据各分站一线急救人员反馈的信息,情况比较严重的是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为急诊病人多,有时压车长达一两个小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急救车周转不开。”此外,大医院人满为患、无法接诊也是经常遇到的事情。比如,医科大学总医院经常会提前与急救中心联系,告知急诊已经满负荷,无法收治病人,请急救中心不要再送病人到该医院。“那样就要绕道去更远的医院,不但耽误患者时间,而且还会被家属误会,有时家属坚持必须去三甲医院,这种情况下,急救车走的冤枉道儿就更多了。”
据介绍,市120急救中心目前白天有34部急救车,夜晚则是28部,每日出车次数达到500次,平均一部车每日至少要出车15次。“急救人员的工作量已经很大了,如果再遇上压车,心里别提多着急了,有多少患者会因此等不到车而耽误就医时间啊!”该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专家观点
小病不必非要“大治”
对于如何缓解暑期大医院人满为患、120急救车周转不开的难题,市120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现有医疗资源下,最重要的是病人家属要转变观念,小病完全可以去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治疗,而且那里人少,患者可以得到最及时的治疗,不必非得扎堆儿到三甲医院。另外,各大医院急诊室应尽量缩短病人检查、确诊、转科室的流程,根据季节性疾病高发的特点增加床位,以缓解“压床”现象。